第119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1-31 14:43:30
心理诸葛047刘备称帝
这一个年头,正是多事之秋。关羽死后不久,魏王曹操也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不过,这个绝世枭雄已经为他的儿子曹丕铺平了一切道路。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强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为帝,国号为魏。
消息传来,诸葛亮非常高兴。对他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坏消息。
首先,曹丕此举,扫除了刘备不敢称帝的最大障碍。大汉之祚,已经为曹魏所替。那么,刘备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称帝,而不用担心僭越背汉了。更为甚者,刘备还可以打着继承汉祚的旗号,从道义上瓦解对方。
其次,刘备称帝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劝阻其伐吴了。因为万乘之主,决不可轻动。
诸葛亮许靖引文武百官,集体上表,请刘备登基。
刘备览表后,大惊道:“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
诸葛亮说:“非也。曹丕竖子尚且篡汉自立,何况王上乃汉室苗裔乎?理合继统以延汉祀!”
刘备勃然大怒道:“孤岂效逆贼所为!”
诸葛亮是想利用“从众”的力量来把刘备推向帝位。
“从众”就是指根据他人的行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在中国整个漫长的历史中,向来是枪打出头鸟的。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说实话,谁人不想称帝?但是率先称帝的,立即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像早期的袁术、袁绍兄弟,都因为过早称帝而被天下共讨之。所以,敢为天下先者必然要承担巨大无比的压力。而此后的效仿者则可以“从众”为借口,趁机躲在后面搭便车。
回到曹丕称帝上来。曹丕的称帝,舆论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曹操事先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既然曹丕这样做了,比他更有资格的刘备应该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但是,刘备却认为,曹丕所为,是乱臣贼子的行为,让他效仿一个乱臣贼子,那他自己不也和曹丕同为一类人了?所以,刘备死活不肯同意,甚至第一次对诸葛亮动怒发火。
诸葛亮还不死心,三天后再次率领百官进谏,刘备还是坚决不从。
这个时候,诸葛亮是不会承认自己束手无策的。要让一个能力卓绝天下的人承认自己束手无策,只有在他已经深刻领悟到“习得性无助”的终极涵义之后才可以。
主动出击既然无效,那么就后退一步,等待对手的主动出击。诸葛亮再次操起自己最擅长的“不情愿卖家策略”。既然刘备你不想称帝,那么,我就不和你玩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生病吧。
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很快就被汇报给刘备。刘备急忙亲自到诸葛亮府上探视。
刘备问诸葛亮生了什么病。诸葛亮避实就虚,说:“我忧心似焚,恐怕活不了多久了。”这个回答让刘备很上火。目前正是多事之秋,如果诸葛亮不久人世,那可真是无可依赖了。
刘备问诸葛亮忧从何来?诸葛亮装出病势沉重的样子,瞑目不答。
刘备连连追问,诸葛亮看看烘托得已经差不多了,就长叹一口气说:“我自出茅庐,得遇主公,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主公已经坐拥两川荆襄,我也没有辜负当年的诺言,死也心安了。现在所有文武百官,都希望主公称帝,继承汉统,以便共图爵禄,光显祖宗。不想主公坚决不肯,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将四散而去。如文武四散,魏吴来攻,如何抵敌?我想到创业不易,忧心似焚,竟致重病。恐怕不久就将与主公永别了。”
刘备这才明白,诸葛亮生的是政治病。
刘备其实又何尝不想称帝呢?当年,他年幼之时,与众小儿嬉戏于桑树下,就曾经指着桑树如车状之盖,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现在,他距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
刘备需要的只是一个足够强大的理由。诸葛亮没能为他创造出来,他只有一拒再拒。
此刻,躺在床上的诸葛亮,处于一种高度放松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下,刘备也比较容易放下内心的戒备,而敞开心扉。刘备说:“我也不是故意要推阻,只是担心天下人议论呢。”
诸葛亮见刘备亲口吐出了实话,连忙接口说:“主公您现在正是名正言顺,何必要担心呢?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刘备顿了一下,说:“等你病好了,再说吧。”
拖延是人类面对难题的一种本能。诸葛亮给出的理由确实不能让刘备心安理得,但从眼前的情势出发,刘备也不能过分拒绝诸葛亮。所以,刘备给出了这么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但诸葛亮已经顾不得太多了,立即对准床榻边上的屏风一击,文武百官纷纷走进,拜伏于地上,说:“王上既然已经同意,就请择取吉日,以受大礼!”
刘备骑虎难下,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群臣所请。但是,刘备还是没忘了说上一句“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得了便宜还卖乖,实际上不应受到谴责。从克服内心的“认知不协调”来说,这确实是十分必要的。
诸葛亮奋然从床上起来,病态全消,开始全力操办刘备登基大典。
诸葛亮以为,刘备登基后,万乘之重就可以拖住他的后腿。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登基称帝反而更加促动了刘备起兵报仇的急迫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记得那个名闻天下的承诺吗?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做出承诺之后,如果言行不能与之一致,就会造成内心的认知不协调。而且,承诺越公开,承诺的仪式越隆重,其约束力就越大。刘关张的这个承诺,尽人皆知,所以,这三人怎么也不能公开加以违背。关羽已经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这更加给刘备施加了压力。刘备也知道,这三角关系中的另一个人——张飞,也一定会用强烈的情绪加入到践行这个承诺中来的。
再说,刘备登基称帝也是冒着认知不协调的煎熬的。这双重认知不协调的叠加令刘备必须拿出最决绝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诺言。
但是,讨伐东吴对于蜀汉组织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连平素对刘备惟命是从的赵云也站出来劝谏刘备,不要冲动任性:“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却说出了一句足以流传万世的豪言:“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这才是血性的刘备!以前我们被他的眼泪,他的坚忍所迷惑蒙蔽,以为他不过如此。世无英雄,令竖子成名。但这一次的爆发,足以洗清沾染在他名字上所有的软弱,所有的虚伪,所有的狡诈。这一刻,刘备是唯一的英雄。人生确实不能一时冲动。但一个人的人生,如果连一次冲动都没有,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确实不能不衡量得失利弊。但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全部都在斤斤计较中度过,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过猥琐?
让我们为刘备击节赞叹!也为曹操的眼光击节赞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确实如此,确实如此!
就在刘备不顾占绝对多数的反对意见而厉兵秣马时,噩耗再度传来。张飞因急于兄仇,拼命逼着部下赶制白旗白袍,终于物极必反,逼反了部将范疆张达。二人趁张飞醉酒,将张飞杀了,去投奔东吴。
刘备再丧一臂,其内心的沉痛非言语可以描述。但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复仇之心。本来,为关羽报仇,是刘备和张飞共担其责。而现在兄弟三人,只剩下了他一人,责任已经无从分散,亦无可推脱。刘备必要一肩以担之。
诸葛亮知道已经无法劝阻刘备。但他心里还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哀兵必胜!刘备率领着这一支复仇之师,也许可能会像万钧雷霆般改变天下的大势!
×××××××××
心理感悟:善于生病者,必善于生存。
创建缓存:494c6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