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2-02 20:16:53
心理诸葛048:白帝托孤
刘备率领哀兵,疯狂出击,节节胜利。孙权被打得鬼哭狼嚎,心胆俱裂。孙权见刘备气势汹汹,势不可挡,骨头当即发软,连忙献上范疆张达二人,请求讲和。刘备照单全收,剐了范张二人,祭奠张飞后,毫不手软,绝不讲和,继续发起攻击。孙权又主动派使者前来,要献上荆州,并奉还夫人,两家再结秦晋之好。刘备还是不允,只是要杀了孙权为兄弟报仇。
孙权叫苦不迭。早知道刘备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如此坚定,那么当初就绝不该杀了关羽!
以色列政府对与恐怖分子谈判有一项原则。那就是:绝不和恐怖分子谈判。这项原则的目的就是用来恐吓阻止惯于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防止他们进行政治或经济上的勒索。这项原则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恐怖分子是否知道并且相信以色列政府不会就人质问题和他们展开任何谈判。如果这项原则是铁板一块,恐怖分子反而就不会来劫持以色列人质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能从劫持人质中得到丝毫好处。
而以色列政府为了树立起绝不与恐怖分子谈判的名声,也付出了极大的先期代价。在起初的几起人质危机中,政府不顾歹徒的威胁,也不顾人质家属的求恳,以牺牲人质的生命来立威示信。一旦这样的名声建立起来后,恐怖分子知道绝对无利可图,也就不会再采用劫持人质的做法了。
回到刘备的话题。刘备这一次为兄弟复仇表现出的决绝,是前所未见的。人们根本不可能相信一贯软弱低调的刘备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孙权知道自己错了,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改正了。是啊,如果刘备能够早一点表现出自己的血性就好了。这样,天下人必会投鼠忌器,担心他的疯狂报复。
刘备节节胜利,孙权求和不得,只好再次任用陆逊,拼死一搏。时值炎夏,炎热无比,刘备却将营寨相连,纵横七百余里。陆逊瞅准机会,火烧连营。刘备就此大败,就像当年曹操在赤壁一样,全部人马伤亡殆尽。
刘备狼狈逃至白帝城,自觉惭愧,无脸撤回成都,就在白帝城驻扎。
刘备急怒交迸,不由身染重病。刘备自知无免,命人到成都请来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星夜赶来,交代后事。
刘备对诸葛亮说:“我自从得了丞相,成就了帝业。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来交托大事啊。”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是涕泪横流。在这个告别的时刻,这两人携手开天辟地的英雄,怎么能不心潮澎湃呢?
刘备看了看旁边,看到了马良的弟弟马谡。刘备吩咐所有的人都退出去,然后问诸葛亮:“丞相你看马谡这个人的才能如何?”
注意,这绝不是平时无事时的闲聊,而是刘备临终前的极其宝贵而短暂的时光。刘备此问,给诸葛亮的第一感觉就是刘备可能要重用马谡。
诸葛亮对马谡的印象并不坏,所以就顺着刘备的意思说:“这个人也可以算是当世的英雄了吧。”
刘备却摇了摇头说:“我不这样认为啊。我看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你一定要牢记啊。”
诸葛亮觉得挺意外,但既然刘备如此说了,这件事就目前而言,不过是细枝末节。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太在意。这也导致了一种被称之为“睡眠者效应”的心理认知现象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我们将在后面详述。
刘备说完,又吩咐将诸臣召入,取来纸笔,写好遗诏,递给诸葛亮,说:“我本想和诸位一起,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诸位中道而别了啊。”说完,不胜伤感。
刘备又对诸葛亮说:“烦劳丞相将诏书交给刘禅,你可要教导他好自为之啊。”
诸葛亮拜伏于地,痛哭流涕地说:“臣等一定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至此,刘备的后事已经交代好了。但刘备请诸葛亮起来,一手掩泪,一手拉住诸葛亮的手,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但还有一句心腹之语,说给丞相您听啊。”
诸葛亮说:“愿陛下勿隐,臣当拱听。”
刘备哭着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刘禅可以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才,你可以自立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吓得汗流浃背,手足无措,拜伏于地,连连磕头,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刘备为什么要一切都已交代完毕后横插这么一笔呢?
人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刘备要是不信任诸葛亮,就不会把后事交托给他。刘备要是信任诸葛亮,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刘备是整个三国中看人其准的高手。他知道诸葛亮绝对是个忠贞不二、志行高洁的人。但是,他也知道,诸葛亮的控制欲极强。此前诸葛亮与关羽的微妙关系,就是出于相互间控制权的竞争。而新近的刘封之死,也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在刘封事件上,诸葛亮再一次表现出来对刘备百年后的控制欲望。刘备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阿斗刘禅。以阿斗的智力与能力,只能成为诸葛亮的掌中之物。所以,尽管刘备信任诸葛亮,但也不得不做好预防性的警告。
那么,刘备该用什么来约束诸葛亮呢?
一般帝王临终,总是对托孤的大臣厚加封赏,以此来换得臣下的忠诚回报。但刘备却没有这样做。他几乎没有给诸葛亮任何的好处(他把这一施惠留给了儿子阿斗而实施,也是很高明的盘算),却指出:以你的能力,肯定能平定天下,至于做不做,怎么做,就看你自己的想法吧。如果你觉得刘禅碍手碍脚,那么就自立为帝,放手干吧。
这样的做法,强烈地激发了“理由不足效应”。
人之行事,往往需要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回报即是令人做事的“理由”。一般来说,缺乏合理的理由,人们不会尽心竭力行事。而“理由不足效应”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当回报明显过少而又不得不践行某事时,就会引发内心的认知不协调。为了克服这种不协调,行事者就会用其他的非物质动机,如道义或责任来补偿这种不平衡。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和学生卡尔史密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让参与的人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反复做一项非常单调无聊的事情。此前,参与实验的被试被非常正式地告知,这一项实验具有很重要的科研意义。
被试完成实验后,紧接着还要向下一个被试介绍这项实验。费斯廷格等要求被试在向下一个被试介绍时,必须告诉对方这个实质上非常无聊乏味的实验是多么的有趣,令人兴奋。实际上,这才是研究者真正关注的地方。而这下一个参与者其实是研究者的助手,他的任务就是评判前面的参与者在描述实验时的态度。
被试会得到一定的报酬。实验的内容和过程完全一样,但报酬却有两类。一类得到20美元,另一类仅仅得到1美元。
那么,在这两类人中,是得到了1美元报酬的人向下一个人热情地介绍实验真的很有趣呢?还是得到20美元报酬的人更加热情呢?
答案竟然是得到20美元高报酬的人的热情度竟然远远不及只得到1美元报酬的人。因为,得到20美元高报酬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的介绍行为与报酬利益挂钩,认为自己不过是在完成一项事先约定的任务而已。但只得到1美元的人,这一点报酬根本不足以构成他热情介绍的动力。但是,他事先以科学的名义被告知该实验的重要性激发了他的责任意识,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好好地介绍这项实验。也就是,报酬不足,反而激发了强烈的责任意识。
当刘备说出这番话后,就注定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命运了。无论如何操劳,都是出自于无可推脱的责任。诸葛亮从此就仿佛一台永动机般,再也不敢停歇,再也不能停歇。
刘备又唤过另外两个儿子刘理刘永,吩咐他们拜诸葛亮为父。这一做法,外表尊崇,实质是给诸葛亮加上了双重的责任保险。
世人都将刘备诸葛亮看作君臣相知的最佳典范。但从这两人自身来看,刘备之知诸葛亮远胜于诸葛亮之知刘备。
刘备又再对李严、赵云等人谆谆嘱托后,撒手西归。
××××××××××
心理感悟:无需理由,是最好的理由。
喜欢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创建缓存:8d41f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