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昨天看了南都一篇关于惠子的《白月光》的访谈,惠子也是一个抑郁患者,与抑郁相伴5年,写作是她自我宣泄抑郁的一个有效途径,她现在还坚持看医生、吃药,她的心态就是与抑郁相伴而行,看抑郁能把她怎么样。
因为走过,所以有兴趣看完整篇报道。抑郁源于不幸不快乐的童年,源于非白即黑的极端认知,源于对自我感的执迷不悟之中。她的写作小说的人物具有类似的个性。
读完这篇不长的访谈报道,觉得无趣灰暗。而后,想想这也是惠子的选择,选择不放手伤痛的童年,坚持自己“天性”走自己的路继续生活,当然,还继续与抑郁如影随形过下去。
对于别人的选择,我倒没有必要说什么。毕竟每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什么姿态生活下去,然后也承受自己选择带来的所有自然结果,仅此而已。
选择没有优劣。面对抑郁时,我拥有属于自己的感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抑郁对我来说是一个信号,一个警示而已,告诉自己必须作出改变和调整,觉悟和成长是唯一的出路。抑郁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经历而已,如同经历生命里的其他事件(如其他的挫折:考试的失败、失恋,婚姻的坎坷等等),也许经历它的时间会比较漫长艰辛,但它也只是阶段性的,而不会一直是我生命里的陪伴。
走过就好,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结束之际,我们才可以开始新的旅程,新的心情,新的境界,新的风景。我享受不再抑郁的全新的生命体验。
日期:2010-01-19 16:28:31
你能接受现在的状态吗?
好友冰跟我诉说,那些道理她都懂,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自己做不到。于是我告诉她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希望,那就是即使现在我做不到,给我时间机会我可以逐渐做到,一定可以做到,要内心有这样正面积极的信念支撑自己,才能抵御负面的思绪。而后冰又说她无法控制自己,就是做不到。
“你能改变对自己说否定的话,取而代之的是肯定和鼓舞?”
她听了这里还是感到无奈。
我们的对话僵持在这里。
忽然想起自己的一次咨询经历,当时我因为自己内心无法对父母停住指责,化解不满和愤怒而感到压抑,就此咨询段老师时,他问了我一句:“你能接受你做到平静接纳自己父母的现状吗?”当时我就是一怔,稍作思考坦诚自己做不到,就是不能接纳自己现在对父母的态度。也许正是这个纠结令我感到痛苦,内心对自己说,要平静全然地接纳自己的父母,而真实的情况我没法做到,心中对他们还是残留着历史的积怨和不满,这正是内在的一种冲突,引起压抑和沉重感。
段老师的提醒,让我忽然间豁然开朗,是啊,症结在于我不能接受自己做不到,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接受自己的感受,这给我带来压抑和痛苦。接着按段老师的指导,我开始尝试着接受自己的感受,体验感受,感觉好多了。
我转换说话方式问冰:“你能接受自己的状态吗?就是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现状?”她说不能,当听到这样的问话时,她坦诚感觉好多了。
这里包括我们自认为不太好的行为和不理想的状态,我们对自己现状的抗拒只会让自己的能量消耗内在的冲突和斗争中,阻碍我们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真实的感受联结,活着抗拒自我、抗拒当下的痛苦之中。
我们很多的压抑和痛苦源于我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去忽视、压抑、否定和抗拒自己生命的真实感受。一旦能跟我们的真实的感受在一起,并拥有它,我们的生命状态会好转趋向和谐,意味着我们的想法不再跟自己的感受在打架冲突,我们的能量也得到了释放和流淌,让我们更好得接纳现状,保持临在的生活状态中,紧密地生活在坚实的现实土壤里,体验最真实的生命。
日期:2010-01-20 14:28:54
自动反应和惯性思维的意识和觉醒
昨天跟冰在小区湖边散步,她告诉我,早上她能对自己惯性的负面想法有点意识上的觉醒了,好事好事,对于我们的自动反应模式和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对它保持意识和觉察,不再对它放任自流,对我们胡作非为。看似点滴开始的觉醒,也是重建我们新的反应模式和思维的起点,只要我们用心去培育它,这个新生的种子会在我们的内在生根发芽,成长茁壮茂盛,生命将是全新的喜悦体验!我已经尝到了新生的初期快乐和甜蜜。
她昨晚问我,像她现在比较情绪化、思想负面的情况要转变过来,要经过多长时间?按照我自身的情况,重建新的反应模式和思维估计也要3~5年吧,会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我的成长速度较快,大概用了3年感觉状态良好,今非昔比,一是归功于长期在这里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感悟和心路历程,二是要感谢我孩子,陪伴他成长接触到对人性、生命认识充满智慧的华德福教育;三要感谢我自己,把学习的知识和感悟投入生活的实践中。
今天送她去车站,她说自己从早上起来到现在,已经很多次意识到自己惯性思维,然后有意识地抵御它,用正面积极的想法去引导取代它,感觉很棒。我也为她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折磨终于来到了此时觉醒的时刻而感到由衷的欢欣,我知道自己的好朋友从此已经踏上了新的生活轨道。
省思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已经习惯于让检讨自己的自动反应和对生活中的经历感受保持觉察和意识,这让我看到自己的旧有模式,过滤出负面、偏激、过时的思想,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开拓出新的视角和思维。
同样,不觉醒不省思的生活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有些朋友依然故我,他们会觉得像我这样省思的生活会多此一举,过得太累。他们更希望保持一贯的自我在旧有的模式继续生活,没有什么是需要改变或可以改变的。这让我想起,笼中的鸟儿如是甘愿被囚禁,它是永远不知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的自由和高远!
对我们的情绪、意识、思维、惯性保持意识和觉察,这是内在成长的起点。
日期:2010-01-21 15:34:30
放下我执(1)
朋友A与她老公有所冲突,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于是找另一个朋友B倾诉,B很认同A的感受,与A同声共气控诉A的老公,于B的共情给A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慰藉,也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和沉迷于整个事件的自我感受中,对老公的不认同不理解更加不满和愤恨,进一步激化了夫妻关系。
我们的观点和感受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认同,寻求别人的认可和共情,也是人之常情的事。理解和共鸣使人们不再觉得孤独,情绪上也得到了宣泄,这一点A在B的共情中得到了,B这样方式的共情同时也有另一效果,就是强化了A的自我感受,
次日晚上,A跟老公通话中,搬出了支持自己反应的援兵,向老公证明自己的反应是正常时,即刻恶化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老公觉得她更不可理喻,态度变得强硬。
这让我想起了n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对着躺在床上休息的老公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付出,他一直默默地,大概说了半个小时后我语气成有些抱怨和责备时,他竟然暴怒说受够了,雷得我大吃一惊,所期待的交流却换了如此伤心的局面,心中更是添堵,当时觉得跟他无法交流,而今才知道我曾经是多么的自恋,只有自我的感受,根本没有体察他的难受。
日期:2010-01-21 22:47:49
放下我执(2)
我们对于自己的观点、想法、感受因为亲身体验所以特别深刻,而且坚信不疑,这样也很容易让我们执着于自己所想所感,对于别人的相左的想法自然产生排斥,也很难去体察别人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这是其一。
另一方面,因为坚持自我的观点和感受,又变得渴望别人来赞同自己,理解自己,一旦内心的热望在现实生活中落空,自觉得很痛苦,深感没有人理解认同自己,容易感到孤独无助。这种情形在我们青春期出现还是比较可以理解的,若走过了青涩的时期,我们依然生活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和共情中受到困扰,可以说我们的内在没有得到很好的成长,于是无法做到超然与洒脱。
创建缓存:4f4f8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