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37节

雪域桃源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隗嚣对于王元的话,深以为然。于是,他不顾儿子隗恂作人质,咬牙开始了有计划的战备工作。他加强各地要隘的把守,招兵买马,整饬军务,准备与刘秀兵戎相见,打算成为不受洛阳朝廷约束的“独立王国”。隗嚣的这种态度,与当时天下人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刘秀要统一天下,隗嚣却要割据陇西。他们之间的矛盾,当然是无法调和的。陇右关中一带,战云密布。显而易见,一场大战就要来临了……
      
      日期:2008-3-30 3:07:50
      
        申屠刚字巨卿,是右扶风茂陵县人。他的第七世祖申屠嘉,在汉文帝刘恒时做过丞相,是汉初名臣之一。申屠刚性情质朴憨直,素慕史、汲黯风骨,立志报效国家,打算此生要做一个大汉朝的忠臣。早年,他在右扶风做功曹,并不得志。
        平帝之时,王莽辅政,对于忠于汉室的大臣、诸侯、外戚多有猜忌。为了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傅太后、丁太后驱逐王家之类的事再度发生,王莽下令:“禁止朝臣与汉平帝的外戚冯、卫二族交往,违者严惩不怠!”对此,申屠刚感到忿忿不平。恰好朝廷下诏各地举荐贤良方正,申屠刚也被右扶风推举成为其中的一员,来到长安做官。在廷问对策当中,申屠刚写了长篇奏章,引经据典,指斥王莽不臣之心。王莽览奏大怒,就以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下诏申饬:“申屠刚妄引歪理邪说,曲解经义,着其罢归田里!”于是,申屠刚丢了官,回乡为民。数年之后,王莽篡国。由于担心“秋后算帐”,申屠刚大惧,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到河西避难。此后,又转入巴蜀诸地躲避。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行踪,他飘移不定,多次变换住址。二十几年,来往奔波于河西与巴蜀之间。直到隗嚣占据了陇右,河西道绝,加上公孙述盘踞巴蜀,他无法回去。最终,搬家半生的申屠刚,不得不留居陇右。由于他的名气很大,隗嚣将其征召到麾下,成了陇右地区的一名官员。
      
      
      日期:2008-3-30 3:08:49
      
        当申屠刚得知隗嚣密谋背叛洛阳,改而依附公孙述之事后,他急忙去见隗嚣,当面劝谏:“大将军!请您听我一言!下官听说过,天下人都所拥戴之人,必是受命之真主。民心不附而被其所憎之人,必是上天所厌弃之僭主!洛阳朝廷受命于天,这是天赐之洪福,非人力可与之竞争!”隗嚣不悦,斥道:“你说刘秀受命于天,有何凭据?”
      
        申屠刚道:“大将军!关于如今圣上的那么多的谶记祥瑞,究竟说明了什么?难道是偶然的吗?受命于天,非人力之可强为。这个道理,难道您不明白吗?如今朝廷屡次给大将军下玺书,以国家之信誉做保证,与您开诚布公地讨论国家大事。这一切,难道不能说明什么吗?您觉得圣上对您还不够尊重吗?以下官看来,虽以布衣之交,尚求信义,何况天子与臣僚?!大将军!下官不知您究竟在畏惧什么?究竟在担心什么?”隗嚣被抢白的满面通红,脸色大变,一时噎的无法说上话来。
      
        申屠刚无所畏惧,继续劝道:“下官觉得,大将军现在如满腹狐疑、惴惴不安,实属不智!一旦发生意外,真是前途可虑!对上则辜负了忠孝之名,对下则愧对当世之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做了一件不妥之事,智者的预言若未应验,人们总是觉得那是危言耸听。但是要是真的发生了,后悔可就晚了!忠心之谏,往往不会被身居高位者采纳。在此,请大将军斟酌下官这个愚昧老夫之言!”隗嚣大怒,不肯再听他的任何言语,喝令将其逐出。
      
      
      日期:2008-3-30 3:10:38
      
        杜林字伯山,也是右扶风茂陵县人,与申屠刚是同郡同乡。其父名叫杜邺,很有才器,在成帝、哀帝之时做过凉州刺史。杜邺之妻是名儒张竦之女,张竦之子也是一时名士。杜林性格深沉,为人大度。杜家富于藏书,杜林从小就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由于家庭的熏陶濡染,他逐渐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博洽多闻,时称“通儒”。早年,他做过右扶风的郡吏。王莽败死之后,盗贼蜂起,杜林为了避难,带着胞弟杜成偕同本郡同乡范逡、孟冀等人,收拾金银细软举族出逃,打算逃往河西五郡避难。不料,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几千名绿林强贼。这些贼人将杜林、孟冀等人团团围住,在搜走了所有钱财,剥下他们的衣服,又拔出雪刃,准备将杜林等人全部杀死。
      
        杜林是个硬汉,岂肯跪地求饶?他神色不变,紧闭双目,惟求速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边的孟冀仰天长叹:“唉!唉!”正是这一叹,改变了人们的命运。贼首道:“你死到临头,还叹什么气?”孟冀道:“将军!孟某是濒死之人,有一言相告,不知愿听否?”贼首怒道:“有话快讲!”孟冀道:“将军难道不知上有苍天、下有神祗么?赤眉军拥兵百万,所向无敌,但却因残暴不道,最终败灭。而今将军才有数千之众,却想行霸王之事,不走仁恩正道却重蹈覆车之轨,难道就不怕遭天谴吗?”贼首大惭,于是将孟冀、杜林等人释放,杜氏举族这才幸免遇难。
      
      
      日期:2008-3-30 3:11:47
      
        杜林举族到了陇右,由于窦融割据自立为河西五郡大将军,隗嚣因此封锁了官道,去路断绝。杜林无奈,只好客居当地。隗嚣久闻杜林志高渊洁,深为仰慕,征召其为持书(官名)。隗嚣是陇右“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他开了口,谁敢不听?为了保全家族血脉,杜林不得不俯首顺从,暂时接受了这一职位。此后,杜林实在无法忍受隗嚣的私心图谋,主动辞职回家,还退还了在担任持书期间所有的俸禄。隗嚣不悦,派人强令其复职。这次,杜林以病重为由,宁死不从。来人回报之后,隗嚣心知不可强求,只好自己给自己打圆场。他为此专门发布了一道手令:“杜伯山人称高洁之士,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几如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置其以‘师友’之位,‘番须口’要道特为其开通,可以自由出入,以便顺其所志。”
      
        从这道手令可以看出,纵然隗嚣是出于笼络人心而作出的,但是也的确表现出了他的诚意。所谓的“师友”,也就是亦师亦友。而且,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杜林获得了自由进出‘番须’要塞的权力。要知道,“番须口”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当时从陇右进出关中的唯一门户,隗嚣早已派重兵布防,严密封锁。杜林能够获得这个资格,这在陇右真是无上荣宠!然而,杜林却对此淡然处之,宠辱不惊,不肯臣事隗嚣。
      
      
      日期:2008-3-30 3:14:38
      
        建武六年二月,冯异刚刚回到长安,就得到了杜林回到三辅故乡的消息。另外,他也听说了申屠刚被隗嚣排斥的消息。于是,冯异立即将这些统统上奏朝廷。刘秀立即命冯异设法征召申屠刚、杜林、郑兴三人入朝。
        经过努力,困居陇右的申屠刚接到了冯异送来的征召诏书。申屠刚此刻已然对隗嚣绝望,决心应招入朝。临行之前,他给隗嚣留下了一封信,对隗嚣做了最后一次书面劝谏:“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虽有明圣之姿,犹屈己从众,故虑无遗策,举无过事。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今东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人人忧忧,骚动惶惧,莫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徒无精锐之心,其患无所不至。夫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其势然也。夫离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未有也。将军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乐德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顺,人所助者信。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毁坏终身之德,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可不慎哉!”
      
        隗嚣读了信之后,如同打翻了五味瓶,懊悔、愤怒、伤感,什么都有。他真想立即起兵,公开与刘秀决裂,与其一决雌雄。但是,由于自己的儿子隗恂还在刘秀的手里,公孙述那边还没有联络妥当。要是立即造反,各方面的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时机也不成熟。因此,隗嚣只好咽下这口气,忍气吞声,在表面上不得不听从洛阳方面的领导,暗地里加紧战备。因此,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日期:2008-3-30 3:15:52
      
        二月中,在冯异的周旋之下,申屠刚辗转来到长安。数日之后,他与杜林一起又被安排进京陛见。
        刘秀听说二人抵京,连忙召见。在觐见中,刘秀对杜林的才学尤为赏识。当面向他就儒家经典要义进行了请教,而且就陇右地区的风土人情、政治军事方面的各项事宜进行了咨询,杜林都做了一一回答。刘秀大悦,当即任命申屠刚、杜林为侍御史,郑兴为太中大夫。由于杜林的出色答对,刘秀还特赐车马衣被。洛阳群僚见状,对此议论纷纷。后来,他们才知道此人是关中名儒,都对他的学识甚为畏惮。京师士大夫,都推其鸿硕博洽,纷纷邀请其为座上客,对其极为推崇。
      
      




返回目录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首章]  [尾章] 136章/共206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f869b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