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
第91节日期:2013-06-2023:12:01
==========更新========== 【清丈田亩】 军事、吏治、教育、人才选拔机制这些对杨铭化来说相对容易的改革都基本实施过了,接下来的财政问题,才是改革的难关和重点。 改革藩王制度是财政节流的一个方面,而深一步的改革,既非开源,也非节流,而是财政源头和财政制度操作过程的整体大整合。 这个大整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农税的整合,二是对商税的开源,三是对财政运转过程中收税程序及标准的整合。 对农税的整合,主要就是清丈田亩。 对于三大战场前线一带,人口逃亡土地荒芜的问题,官府可以将无主荒地收为官田,授予无地流民耕种,或者由军队屯垦,这是军制改革中提到的新均田制。 但是在南明腹地的南方地区,因为战争短促,对社会的破坏相对较小,所以土地所有没有发生变化,田亩各有所主。耕作而没有土地的为佃农,土地少的为自耕农,土地多的为地主,土地非常多的为大地主。要说区别,其实也就是土地多少的区别。要说界线,还真没有特别清晰的界线,自耕农勤劳致富了,多置办田产,就能变成小地主,而大地主好吃懒做,家产败光,也有可能成为自耕农或者佃农。所以,要说阶级仇恨,哪有那么强烈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要他们不是特权阶级,上下流通的渠道没有被阻断,就没有永远的地主,也没有永远的佃农。 但是就保持原本的状态也还是不行的,仅凭社会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自由调节,很容易出现贫富分化。因为总的来说,虽然地主佃农会相互转化,但是地主属于强势阶层,佃农怎么说也是弱势阶层,所以政府不干预不作为是不行的。 除了遏制贫富分化的扩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保证财政税收中农税源头的清晰。 因为地主的田产较多,所以在新开垦和购置新田产的过程中,会逐年向官府谎报田亩的数量,隐瞒部分的田亩,以此来逃税增收。而且富豪大户之家,或为书香门第,或为官宦之家,田亩税收的额度上原本就较自耕农更为优惠,这样一来,政府能征收到的农税就更少了。 所以,抑制豪强、清丈田亩的工作是很需要的。 但问题是,清丈田亩,往往损失利益的就是这些官绅大户,更准确地说,是有权有势的既得利益者。张居正当年就是力主清丈田亩,得罪了实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他生前还能镇得住场面,但也是每天弹劾他的奏疏不断,而死后,更是遭到利益集团的反攻倒算,差点落得个家破人亡、惨遭戮尸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巨大的风险,清丈田亩,做,还是不做? 日期:2013-06-2222:52:03 ==========更新========= 做,就必须得罪成千上万的官绅,有身败名裂的危险。但是不做,帝国的财政就会一日较一日濒临崩溃,贫富分化增加,平民的生活陷入普遍的困顿。 只为了帝国的强大,只为了社会的公平,哪怕刀山火海,不妨也来闯一闯。 清丈田亩的工作从弘光八年(1652)就零零续续地开始试点,一直处于缓慢进展的状态。到弘光九年(1653),杨铭化施行新政的威望已经打出来了,门生故吏遍天下,人才选拔较为充分,杨铭化也将行政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大规模清丈田亩的时机已经成熟,清丈田亩的工作才开始加强力度。 在杨铭化的严格督促下,清丈田亩的工作持续了六七年,南方清丈出来的隐瞒田亩为170万余顷(1.7亿多亩,北方尚未收复),加上380万顷的登册私田(明洪武朝制,但凡私田,皆登记在鱼鳞册,方便征收赋税),140万顷的官田,南方田亩总计为690万顷。 随着清丈隐瞒私田同时展开的,还有对隐瞒田亩的田主的惩罚问题。登册田亩不超过一定数量,而有隐瞒土地的,视隐瞒田亩的数量来定惩罚类型。隐瞒田亩较少的只需要讲隐瞒的田亩补为登册即可,较多的相应提高征税比例。登册田亩超过一定数量的,分为几个等级,清查出来的隐瞒田亩,视情况处以提高田税额度、没收隐瞒田亩一定数量的惩罚,最严重的没收所有的隐瞒田亩。 除了清丈田亩,将所有的隐瞒田亩揪出来,以保证农田税收最充足的来源以外,朝廷还实行其他的一些措施来促使农税征收的公平化。 措施之一,均田赋。所有田地不管是官田私田,还是官绅的田地,还是藩王的封地,一律按照土地的质量,将耕地分为上中下等九个等级,按照标准缴纳赋税。以往投献之风是怎么来的,就是田赋不均造成的,官绅和藩王封地赋税低,自耕农田地赋税相对就高,因而自耕农甘愿携带田亩投入官绅户籍名下,因为这样可以免去较高的赋税,而仅仅只需要向户主缴纳比赋税还低的田租,这是利益使然。而今所有田地的赋税都平均了,投献自然也就投不成了。 但这一招也是最得罪官绅勋贵的地方。原本清丈田亩也就罢了,至少该免税的还是免税的,该优惠的还是优惠的,但是一旦均田赋,那么既得利益者们所有的利益都损失掉了。杨铭化这下子可把南方的地主们得罪了个差不多了。 日期:2013-06-2222:53:19 ===========更新========== 于是没日没夜,朝内外弹劾杨铭化的奏疏如雪片一般飞到乾清宫,然而弘光皇帝还是支持杨铭化。杨铭化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不倒,即使有何腾蛟这样的实力人物带领江南官绅给杨铭化设置重重障碍,也没能撼动杨铭化将新政继续下去的决心。 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弘光帝真心地支持杨铭化搞这场改革,因为唯有改革,才能让帝国强大起来,才能北伐匡复失土。再者是杨铭化给了军队极大的好处,不仅有淮鲁本部的支持,也赢得了湖广、川汉各支军队的支持。军权在手,腰杆子就硬多了,禁得起反对派系的乱拳相加。 除了均田赋,还有第二个措施,降田利。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兼并土地,是因为朱元璋制定的土地低税政策导致的土地利益的扩大。原本一亩地年产300斤粮,按十而税一,需缴纳30斤,剩余的粮食基本够自己糊口半年了,但是明代的田税是三十而税一,这样一年就能多省出来20斤。一亩省20斤,假如一个人能种十亩地,那么十亩就可以省出来200斤,刨除口粮总计能余出来2500斤粮食,一千亩就可以余出来二十余万斤。当时的粮价,相当于今天市价比(物价与普遍生活水平的对比)的两倍,也就是说现代人买一斤米两元,在古代就要花两倍的钱。所以土地很吃香啊,人们对土地就很眼馋啊。那么就适当加税,三十而税一增加到二十而税一,土地产生的利润减少了,兼并之风自然就会有所缓解。同时,国库里的银子又多了。 但这这个措施是用对自耕农和大户的双向杀伤来降低田利的,所以效果不显著,搞不好官绅和贫民都得罪。所以这只能促使人们少将资金投入到土地中去,却并不能缓解既得利益者对杨铭化的仇恨。 日期:2013-06-2223:31:58 ==========更新========== 为了缓解这个仇恨,杨铭化还必须有所保留,这就是清丈田亩的第三个措施,保留田制度。对于原本享有免税或者低税的家庭,田亩超过一定数量的,按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比例划出一点土地,保留免税或低税的权利,称作保留田。此外,保留地的划分还与隐瞒田亩的数量挂钩,隐瞒田亩较少,可以获得较多的保留田,隐瞒田亩较多,则只能获得较少的保留田。此外,将资金投入工商业,为商税作出贡献的,也可以相应获得较多的保留田,这也可以算作是鼓励工商业的措施。 但杨铭化还算识谱的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尊重土地的财产所有制度的基础上的,清丈田亩只是耕地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上的调整,除了按法令没收隐瞒过多的一些土地充公外,并没有侵犯到田主的财产权利,这是对私有财产尊重的底线。 |
第91节_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在线阅读_寒山憶雪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604 t:219-793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c4365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