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
第94节日期:2013-07-0819:09:12
==========更新========== 但现在南北的局势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清军不再发动大的征发,局部的小打小闹,战火很难延伸到长江以南,南方经历短暂的战火之后,又回到了往常的状态中去了。这个时候,在三大战场的前线,继续保留保甲制度,是合理的,但在南方腹地继续保留,就显得多余了。 不过保甲制度所留下来的联保制度确实非常高效,杨铭化决定,南方腹地不完全撤销保甲制度,而在乡村保留一套自治的治安管理体系,由民团负责乡村治安任务。与此同时,在依靠保甲体系完成乡村的清丈田亩的工作后,即解散保甲,仍然恢复相约自治组织。 恢复相约组织后,以乡约来作为县级官府与百姓联络的中介,乡约代为征集赋税。由于乡约组织的自治性质和民主性质,在征收赋税这方面,不会过多地受到官府意志的左右,因而也就不容易产生讹诈乡民、多征税银的事情。税收账单的庶民经乡约传达至各户,从而使账目数额清晰可度。 晚明的乡村因为战乱而衰落,为了重新恢复乡村的安定,杨铭化还注重乡村的恢复,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恢复社学、设立医馆等。 社学早已有之,相当于现代公立乡村或社区小学,真正普及的是朱元璋洪武朝时,全国各地,除了风俗不同的边疆土民地区以外,几乎全部设有社学。社学的作用是保证儿童的教育,传达忠君爱国、安分守己、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原本是为统治服务,但同时也等于无形中开展了扫盲运动,当时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大部分男子都是识字的(虽然认的不多),文盲率远比我们现代人想象的要低得多。但里甲制的崩溃,流民四起,灾害不断,加之其他乱七八糟的原因,社学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自然而然,儿童的教育也就谈不上了,文盲率急剧上升,乡民道德急剧下降,“泼皮破落户”(流氓痞子)越来越多。 日期:2013-07-0822:16:08 =========更新========== 因此,恢复社学,提高乡民的受教育水平、道德素养,这很重要。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有义务教育的思想,古代人也有教化万民的观念,不要觉得惊讶,不能歧视古人,如果对历史了解更加详细深入的话,其实我们会发现,所谓历史,其实就是早已过去的现在而已。 恢复社学,保证每一村、每一坊都有社学。社学虽名义上属于官方的机构,其经营模式却是市场经济的形式,社学的先生如私塾先生一样,都是接受学生缴纳的学费,官府不发给工资。没办法,既要休养生息,而且征收赋税的税率又很低,经济水平如此,国库的银子实在不够,只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了。但是问题也不是很大,因为社学先生虽然没有工资,却可以免除赋税,而能够教书,穷酸秀才毕竟是少见的,因而问题也不是很大。这也算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始雏形状态吧,不过发明者不是朱由崧,也不是杨铭化,而是更早的朱元璋。 古代虽然有类似于义务教育机构的社学,却没有全国医疗系统的卫生院。那时乡民生小病,都是扛过去的,生了大病,都要走十几里甚至上百里才能就医,往往很成问题。偏远山区的乡民大多自己懂得一些土医术,用以简单的自救,但大部分的乡村,由于郎中稀少,乡民缺乏卫生观念和防御疾病的能力,所以极容易产生瘟疫,导致整村整村的悲剧事件。 所以奇思妙想就这么诞生了乡村医馆制度。 科举改革中,不是平白无故设立医科举的。设立医科举之后,将每三年产生大批(大约三百多人)医学进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医者越来越多,考是考出来了,却又如何安置呢。这不,正好就是为乡村医馆制度作准备的。 大约在弘光十三年(1657)左右,江浙一带的部分乡村已经作为试点,设立了医馆,其后逐步推广开来,这样大约也需要上百年,才能实现完全普及到乡里的目标。医馆也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官府只给医学进士家庭免税,但不发俸禄。每乡设一医馆,每馆大夫两人,每里设一医舍,每舍由当地郎中一人充任,这样算来全国得最少需要两万多名医官,郎中则更需要数十万名,这可是利在千秋的一向浩大的跨世纪工程。 日期:2013-07-0921:05:12 ========更新======== 【中枢】 上古有商鞅变法,中古有熙宁变法,今有弘光新政。商鞅变法,商鞅以铁腕实行,身败而变法成功,王安石也以铁腕推行,身退而功未成。如今,杨铭化在推行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等改革重头戏时,同样也是雷厉风行,杨铭化的命运会如何? 杨铭化的目标是,既想新政成功,又想能功成身退。 新政成功似乎并不成问题了,因为新政实施到乡村建设这一块了,最要紧的军制变革和最有难度的财政经济变革,都被杨铭化顶过去了,新政真的似乎成功了。 但杨铭化的目的不仅仅是新政的成功,他还要保证在自己退休或者挂掉之后,不会落得个张居正那样的下场,不会既遭政敌的反攻倒算,又将新政白白葬送掉。 如何能保证这样的结果? 从南明当时的形势来看,能把新政成果毁灭掉的,只有那些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势力,比如江南籍的官绅势力,说白了就是东林-复社一系。而想让杨铭化身败名裂的,就不仅仅是东林-复社一系了,任何想替代杨铭化夺取首辅权势的人,都有可能借搞臭杨铭化来提高自己。 凭借自己的班底和实力,一般人想搞倒并搞臭杨铭化,是非常之不容易的。但正因为非常之不容易,才容易出问题,这也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都很严重的问题,功高震主。 功高震主,也许政敌搞不臭杨铭化,但是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支持,结果就会很严重。 所以对于保身这一块,杨铭化有了办法。对有能力搞臭自己的皇帝,杨铭化采取的方法是事事请示皇帝,保持低调,并不因为自己的权势而得意忘形,以此来保持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对于有方法搞臭自己的同僚,杨铭化则选择海纳百川,说难听点叫装聋作哑,无论同僚下属怎么弹劾自己,弹劾的奏疏如同雪片飘落,杨铭化都知晓却视若不见,而不像张居正那样,一旦抓住弹劾自己的人,就非得揪出来革职查办不可。在处理官僚集团的派系矛盾上,你死我活只会更加激化矛盾,而让大家都有饭吃,这种妥协才是不错的调解矛盾的办法。 这种低调和大度,仅能保身,却并不能保住新政。 杨铭化固然惜命,但是他还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否则,他也不会放着好好的清廷的官不做,放着好好的家乡不归隐,而跑到江浙来辛苦折腾来了。死,谁人不怕,但是与某些事物对比起来,就显得不那么让人害怕了。 杨铭化更想保住的,是自己理想,是弘光新政的成果。 从皇帝的利益角度来看,任何一位皇帝当政,都想帝国强盛,而新政有利于帝国强盛,所以皇帝是不愿意废除新政的。想废除新政的就是既得利益者,一旦他们掌权,新政就危险了。 杨铭化虽然低调还是很低调,宽容也是很宽容,但是绝对是清醒的,他要利用眼下手中的权势,让内阁保持至少两届班子是自己这一派的人扛大梁。过了这段时期,既得利益者与新政的抵触期一过,新政基本上就能定下来了。 那么如何能保证内阁今后两届首辅是自己的政治盟友或者门生故吏呢? |
第94节_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在线阅读_寒山憶雪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604 t:218-2717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ed6fd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