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第122节

差不多是在东汉三国时代,中国出现了灌钢技术。灌钢技术的出现,是古代锻炼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成就,灌钢技术从出现,直到十七世纪前,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铸造方法。
        灌钢法的主要过程是先锻炼出生铁,然后将粘稠状态的生铁浇灌在熟铁板上,经过若干次的锻炼加工,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回答:就是这样炼成的。古代的钢铁需求量非常大,除了制造农业机械、兵器外,达官贵人们也都要配一柄上等好剑,这是身份的象征。
        在阶级社会中,人有等级之分,物品也一样,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两汉以来,国人尚武成风,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有佩剑的。魏文帝曹丕喜欢击剑,他曾经下令魏国的冶工部门,精选上等好铁,“精而炼之”,打造了一柄好剑,供曹丕击剑使用。
        一柄上等好剑的市场价值是多少?魏国名将钟会的舅舅、后来成为晋朝权臣的荀勖就有一柄好剑,市值居然高达一百万钱。一百万钱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多万元,可谓价值连城,足见造工之精细。钟会早就看上了这柄剑,就利用自己会书法的优势,模仿荀勖的字迹,从保管这柄剑的钟会母亲那里骗走了这柄剑。
      
        三国时代战争不断,所以需要大量的精造武器,吴黄武五年(公元233年),孙权下令大规模掘挖武昌铜铁,打造了十口宝剑,可能留作自己或近臣悬佩的,另外打造了一万口长近一米的上等好刀。每口刀上还刻有“大吴”篆字,可以想见当时冶炼工艺的先进。
        最能体现三国先进冶炼工艺的,是蜀后主刘禅曾经打造过一柄剑,这是在蜀汉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时,刘禅下令冶工部门打造了一柄长达近三米的大金剑。如果没有相当先进的冶炼工艺,这等长度的剑是很难打造精美的,当然这种长剑谁也佩带不了,是用来镇山的,可惜这柄长剑后来不知所踪。
        蜀汉境内拥有丰富的铜铁资源,比如南中,所以蜀汉的武器数量很大,这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蜀汉北伐的武器来源。刘备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从金牛山中精选上等的铁矿石,精心打造了八柄剑,一柄自用,太子刘禅、梁王刘理、鲁王刘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得一柄。当时关羽已经孙权袭杀,可能是把这柄剑赐给了关羽的后人。至于赵云得到这柄剑,可以证明赵云在蜀汉军界的地位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低。
      
        古代的兵器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近战兵器,比如上面讲的戟、刀、槊等,还有一种就是远战兵器,就是弓箭、弩机,相当于现在的远距离发射器,比如手枪、火箭炮等。三国是远战兵器运用非常广泛的时代,最有名的远战兵器,自然就是天才发明家诸葛亮发明的连弩。
        弓是单发的远战武器,每张弓一次只能装上一支箭,而且射击距离不算很远。每次射完后,需要从箭筒里取出箭,搭在弓上,瞄准目标再射,过程比较麻烦,影响作战效率。
        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弩,弩的射程比弓要远的多,能达到五六百米,威力非常巨大。但这种弩的构造原理和弓一样,只能单发。诸葛亮在这种单发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诸葛亮连弩的优点不在于射程,而在于连续发射能力,这种连弩一次能连续发十支箭。
        这种连发弩的正式名称是“元戎弩”,有时也称为“诸葛弩”。不过诸葛弩的用箭明显要比单发弩的箭要短,每支长八寸,箭头是用精铁打造的。这种弩机的样式和单发弩差不多,只是射糟下面有一个箭盒,上面一支箭射出去后,箭盒中的下一支箭会自动顶到箭糟里,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作战效率。
      
        后来马钧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一只诸葛弩,可能是战场上缴获的蜀军战利品。马钧仔细分析了诸葛弩的内部构造,有些不屑的说:“诸葛孔明的这种弩杀伤力确实很强,不过我能造出连发五十箭的连弩。”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马钧没有机会打造这等更加可怕的新式武器。如果五十发连弩真要做出来了,蜀军可就要吃大苦头了。
        汉末三国时代的科技发明,除了上面讲的应用在农业、军事等领域外,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文化传承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纸张,在汉末三国时就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一般观点认为虽然早在西汉时就出现了“灞桥纸”,但灞桥纸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而且这种纸表面极糙,难以用来书写文字。直到东汉中期,著名的宦官发明家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史称“蔡侯纸”。蔡侯纸的主要原料是树皮、弃用的碎布、麻头还有一些纤维制品,然后将这些原料捣制成浆状,再加上草灰水等辅料,磨铺晾晒,最终做成了纸。
        蔡侯纸从质量上来说远胜于西汉的灞桥纸,但纸的洁白度还不太高,手感比较粗糙,这可能是蔡侯纸出现之后,东汉官方还以竹简或帛等做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原因。到了大约东汉末年的灵帝、献帝时期,一位生活在山东的发明家左伯在蔡侯纸的基础上提高了纸的质量。
      
        左伯造纸的具体操作流程没有流传下来,不过自左伯纸出现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追捧,好评如潮。左伯纸最大的优点就是手感平滑、洁白可人,纸面上没有杂质。
        科技发明的一个根本生存原因就是“优胜劣汰”,左伯纸在运用于社会生活后,迅速淘汰了旧有的纸张,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当然不能因为左伯纸的优质,就否定蔡伦的伟大贡献。还是那句话,左伯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了蔡伦的肩膀上。由于左伯纸的质量相当出色,在魏晋时代,左伯纸是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的三大文化用品,谓为三绝。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发明,利用最后一点篇幅讲一讲。唐朝人段成式的名作《酉阳杂俎》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魏国名臣王肃曾经为了驱赶老鼠,制造出一个“逐鼠丸”。
        唐朝之前有两个魏国名臣王肃,一个是三国北魏名臣王肃,一个是南北朝北魏名臣王肃。这两个王肃在历史上同样大名鼎鼎,都是士林中的顶级名士,不知道段成式说的到底是哪一个王肃。不过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制造逐鼠丸的极可能是三国的王肃。
        这种逐鼠丸的构造说起来很简单,王肃用精铜打造了一个铜球,然后将铜球固定一个金属架上。不知道王肃用了什么方法,能让铜球在金属架上昼夜不停的旋转。因为老鼠偷东西最怕旁边有动静,把逐鼠丸放在粮仓等存储食物的地方,就能起到吓跑老鼠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40条记录; 当前122页/共140页   

[首页]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尾页]


第122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8-5304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2263d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