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
第99节日期:2010-01-22 20:33:19
三十六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淡淡蜀汉的三大边镇 上 讲完了曹魏的封疆大吏,再来讲一讲蜀汉的地方行政建设。这一篇实际上是上一篇《魏国封疆大吏》的姊妹篇,之所以分成两篇讲,一是篇幅有限,二是蜀汉的情况和曹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这里单独讲一讲蜀汉。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中,蜀汉的地盘最小,原先只有一个益州,后来把汉中从益州划出来,另置梁州,勉强算是两个州。即使失去了汉中,益州依然是蜀汉疆域的主体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三国各州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州。 蜀汉大致上可以分成四个主要部分: 一、以成都为中心,环绕于成都的川西平原,这是蜀汉的核心统治区,经济最为发达。 二、以今川东平原、重庆市大部组成的东部地区,即永安都督区,治所在巴东郡,也称永安(今重庆奉节)。 三、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南中地区,即蜀汉设置的庲降都督区,治所在建宁郡(今云南曲靖)。 四、处在关中和西川结合部的汉中地区,即汉中都督区,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 虽然蜀汉疆域狭小,川西平原也紧邻青藏高原,但一般很少将川西地区看成蜀汉的边镇地区。蜀汉边镇通常意义上是指三个地区,即汉中、永安、南中。与川西平原的文官行政编制不同的是,这三个边镇地区都是军事编制,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 在三国中,蜀汉的生存环境最为险恶。失汉中,则魏军可长趋南下成都;失永安,则东吴水军可逆江西进;进入川中腹地。失南中,则蜀汉顿少大半国土。所以对蜀汉来说,蜀汉少了这三大边镇中的任何一个,必然是国将不国! 说到汉中,我们并不陌生,这是一座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尤其是对三国历史而言,不讲汉中,就如同讲《三国演义》不讲诸葛亮一样,顿时少了许多精彩。 汉中位于秦岭深处,因为地处关中进入西川的要塞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从汉中开始,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发动命运大反击的。对北方政权来说,谁得到了汉中,就等于得到了进入四川平原的大门钥匙。反过来也一样,蜀地政权一旦失去了汉中,离跨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巧合,历代割据四川称王称帝者,莫不据有汉中以为天险要塞。成家(公孙述)、蜀汉、成汉、前蜀、后蜀、蜀夏(明玉珍)据蜀后,皆是东守永安,北守汉中,构成坚固的战略防御体系。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荆州牧刘备耍尽了花招,终于从刘璋手上盘走了西川。虽然刘备潜龙入海,但刘备依然不太开心,原因无他,因为汉中要塞此时已经被曹操夺去。要不是曹操一时犯糊涂,没有趁势攻蜀,以刘备的实力,恐怕架不住曹操的狂轰滥炸。 得不到汉中,刘备根本睡不安稳,夺取汉中,是刘备集团入蜀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件战略大事。在刘备率蜀军主力北上夺汉中之际,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对此稍有疑问,从事杨洪明确告诉诸葛亮:“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汉中对于四川平原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经过和曹操长达一年多的艰苦作战,刘备终于从曹操嘴里强行抠出了汉中这块肥肉,美滋滋的吞下肚去。刘备异常重视汉中的战略防御建设,在选择第一任汉中都督时,刘备特别慎重,他没有选择当时公认最合适的人选张飞,而是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当时名望尚浅的魏延。 任命汉中都督,首先要求这个人选在政治上必须绝对可靠,只能用嫡系人马,绝不敢冒险用杂牌系。张飞自然是比魏延还要可靠的嫡系,只是张飞脾气不好,刘备怕他因此误事,还不如用资历比较浅、但能力很强的嫡系魏延,至少魏延做事比张飞够稳。 刘备让魏延守汉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张飞在夺汉中之前就已经蜀汉官场一线重臣,让张飞守汉中最多是平级调用。而魏延此时不过是三线的牙门将军,对于刘备这么高看他,让魏延在众人面前出尽了风头,魏延对此感激涕零,必然会以死报主,这正是刘备用魏延的真正原因。 由于汉中对四川平原重大的战略意义,刘备在汉中留下了重兵,交给魏延主持汉中防务。汉中兵的任务就是死守险要,“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至于诸葛亮日后的北伐部队,主要由蜀汉的中央军担纲。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间非常长,从公元219年算起,到公元230年,魏延在汉中呆了十一年。在这些年的汉中守牧生涯中,魏延实现了他当初对刘备的承诺:“若(魏)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时代的汉中,成了魏军水泼不进的坚固堡垒,为蜀汉政权的艰难存在,立下了汗马大功。 蜀汉的三大边镇主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近乎清一色的武将出身,与魏国封疆大吏多数出自文官系统截然不同。蜀汉疆域实在太小了,经不起太大的折腾,魏国丢了凉州还是魏国,但蜀汉要丢了三大边镇,干脆亡国算了。所以只有武将出任三大边镇的督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利益,这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魏延之后的汉中都督是车骑将军吴懿,也就是刘备的大舅哥。吴懿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魏延受冤案遭诛的背景下出任汉中都督的。和魏延相比,吴懿又多了一个特权——假节,即有先斩后奏之权,全权负责汉中防务。吴懿在汉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三年时间,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病故于任上。 吴懿死了,自然还有能人顶上来,第三任汉中都督是“只认识十个大字”的“文盲”——讨寇将军王平。其实王平是和吴懿一起到汉中赴任的,只不过王平的职务是汉中太守,汉中防区的二把手,配合吴懿守汉中。吴懿死后,王平才转了正,继任汉中都督。 王平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的军事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天生就是吃乱世饭的。王平军事生涯中最有名的一场战役是场败局,就是著名的街亭之战,如果主将马谡听从王平的建议,不泥古不化的跑到山上搞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亮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也不至于虎头蛇尾的收场。 正是在这场失败的街亭之后,王平在军界混的风生水起,职务一路飚升。王平性格比较沉稳,做事不毛燥,这正是当初刘备选择魏延守汉中的原因。所以王平守住汉中,确实是给蜀中腹地上了一道保险锁。不管对手是司马懿还是张郃,都被王平给请回去了,魏军在王平面前占不到半点便宜。 由于诸葛亮死后,继任宰相蒋琬基本中止了对魏的主动进攻,汉中从前哨阵地变成了前线门户,承受着来自魏军方面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王平在汉中的任务就是死守险要,不能放魏军进入蜀中腹地。在攻守概念中,进攻向来是比较困难的,但防守则相对容易些,所以王平很自然的就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这里还有个情况需要说明一下,自魏延死后,吴懿、王平先后继任汉中都督,但由于汉中的特殊战略地位,蜀汉最高行政长官蒋琬一直长驻汉中,直接督导前线军防。不过由于蒋琬体弱多病,而且他又是文官,实际上的汉中防务,还是由吴懿、王平等武将负责。 当然,蒋琬毕竟是最高行政长官,他驻在汉中,汉中都督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后来的费祎接替蒋琬做最高行政长官,依然长驻汉中,而且是在王平死后(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正好顺手接管了王平的职权。 于史有考的蜀汉最后一任汉中都督是前将军胡济,但胡济在《三国志》中无传,只是附在《蜀书.董和传》里,有五十个字的简单生平介绍。胡济在汉中都做了些什么,甚至胡济到底是不是蜀汉最后一任汉中督都不清楚。 蜀汉末年的汉中防务,虽然还没到土崩瓦解的地步,但确实有群龙无首的感觉,都搞不清楚谁在负责汉中防务。蜀汉最后一位名将姜维此时还不在汉中,因为他得罪了大太监黄皓,为避祸逃到了远离汉中的沓中。 在蜀汉灭亡之前,姜维曾大幅度调整汉中军防体系,姜维的战略思维是“诱敌深入”,将汉中兵分散在各个险要隘口,吸引魏军进汉中,然后合而围歼之。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军事指导方针下,汉中督胡济撤往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其他各个隘口均有重兵协防。宋末元初的大史学胡三省就认姜维此举是“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为亡国张本”。 不知道姜维天天都在琢磨什么,这种“坦胸露背”的防御体系实在太过冒险,一旦魏军直插进汉中,各个小城的蜀军根本无法抵抗强大的魏军。魏西路军主将钟会带了多少人马?十几万! 十几万魏军对付各自防守的蜀军小部,实在是太过轻松,个个击破就行了。从汉中防务的角度看,即使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直插成都迫降刘禅,以魏军的整体实力,在汉中消灭分散的蜀军也不是什么难事。汉中蜀军被魏军消灭之后,刘禅想不投降也不行了。 真不知道姜维都在干什么。 |
第99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9-3998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7ded7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