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
第97节日期:2010-01-19 20:18:38
三十五帝国基石——魏国的封疆大吏们 中 在曹操手下的这帮地方官中,像张既这样通吃军政两界的不算少,但大多数人还是以文治为主。如果说张既是曹魏地方官群体中的一面,那郑浑就代表着曹魏地方官群体中的另一面,和张既这样的半个军事家相比,郑浑是典型的文臣。 郑浑出身清流名门,祖父郑众(和东汉大太监郑众同姓同名)、父亲郑兴都是当代士林名儒,在官场上人脉深厚。郑浑算不上是曹操的嫡系,他是从袁术那里辗转华歆治下的豫章才投奔曹操的。不过曹操用人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一体重用。 郑浑也是从地方基层干起的,当过下蔡和邵陵两个县的太爷。郑浑在两县做出的最大政绩就是强令百姓生儿育女,进行人口基数的积累。这件事的背景是当时天下大乱,生活困苦,再加上这里以渔猎为主,不事农业生产,所以人口繁殖率非常低。 在小农社会里,人口是朝廷赋税征收的主要来源,没有人口是绝对不行的。郑浑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但他看的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百姓不愿生育,说到底还是经济落后,没有余粮养孩子。反正生下来儿女也没饭喂他们,那还不如不养,就这样恶性循环,导致人口生育率直线下降。 郑浑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他强行没收了老百姓的渔网和打猎工具,然后逼着老百姓去开垦荒地,尤其是种植水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只要老百姓有饭吃,万事好商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接下来郑浑颁布了相关法律,严厉惩罚老百姓抛弃初生婴儿的野蛮而无奈的行为,发现一个重罚一个。本来生儿育女是老百姓的自由,现在则成了政治任务,老百姓只好改变长久以来的民俗习惯,开始养儿育女。 好在当地的粮食连年丰收,老百姓家家都有余粮,养几个孩子不成问题。一个人口生育周期下来,当地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老百姓现在才明白郑浑的苦心,他们都对郑浑感恩戴德,甚至把儿女的名字都定为一个字——“郑”,老百姓用最淳朴的方式,感谢郑浑强硬的善举。 郑浑的官其实做的并不算大,他还不如张既那样做到了州刺史这样的高位,郑浑最高的位子,不过是魏郡太守,相当于副刺史级别。郑浑的地方官仕途路线图如下:新蔡、邵陵令——左冯翊太守——上党太守——京兆尹——阳平、沛郡太守——山阳、魏郡太守 官虽然做的不大,但做地方官则正是郑浑的强项,做了京官,未必能有机会做出多少成绩。郑浑的地方治政能力堪称一流,他的辖境变来变去,但唯一不变的是郑浑有一颗博大的爱民之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官当的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郑浑每到一个地方赴任,都要“明赏罚、与要誓”,和老百姓开诚布公的订立“道德契约”。所谓“道德契约”,就是郑浑承诺他会尽最大的努力为百姓谋福祉,而百姓则要承诺安守本分,毕竟在乱世中生存,扯旗叛乱是家常便饭。地方官稳定住了当地百姓,就是对朝廷做出的最大贡献。 郑浑有个长处就是他会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施政方针。比如在任京兆尹期间,因为关中地近蜀、凉,战争频繁,许多百姓都是从外地迁到关中的。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郑浑制定了“百姓移居法”。 具体做法就是让人口多的家庭和人口少的家庭住在一起,人品良好的百姓和孤寡百姓比邻而居,让他们帮助有困难的百姓,大家一起感受大家庭般的温暖,这样有利于百姓之间的和睦。然后郑浑率百姓开垦土地,老百姓通过互相协作,都吃上了饱饭,不仅社会安定,而且民风淳朴,郑浑此举确实不简单。 在任职阳平、沛郡期间,郑浑针对这里地形低洼、经常发生水涝的特点,劝导百姓在修堤坝、种水稻。老百姓嫌太麻烦,对郑浑颇有微词,郑浑不受百姓的影响,他认为他做的是善民之举,与心无愧。郑浑仍然以身作则,亲自下地劳动,一年下来,当地水稻大丰收,老百姓都有饭吃了。现在他们才知道当初郑浑的强硬是正确的,无不感激郑浑,将郑浑修筑的堤坝命名为“郑陂”。 郑浑在仕途上最辉煌的顶点是任魏郡太守,魏郡是魏国的第二国都,相当于现在的大上海。魏郡的经济在当时天下首屈一指,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绿化做的不太好,树木太少。 郑浑的办法很有意思,他让百姓们先种上榆树,用来划清各自的责任地。然后在榆树中间种满了果树,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魏郡的绿化得到了普及,同时也让百姓增收,可谓是一举两得。 郑浑虽然在地方上转来转去,但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一个道德底线,就是清廉如水。他从来没有以自己在地方上有成绩,就面无愧色的四处搂钱,确实难得。因为郑浑在地方上出色的成绩,魏明帝曹叡特意下诏颁告天下,称赞郑浑的治绩。 在形势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地方官一定要有魄力,因循守旧是做不出成绩的,大破才能大立。在这一点上,敦煌太守仓慈做的非常出色。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敦煌是魏国真正的西北边陲,出了敦煌,就是辽阔而陌生的西域未知世界。 因为连年战乱,敦煌的社会治安异常混乱,甚至二十多年都没有最高地方长官,都是一些豪门大户在这里穷折腾。这些豪强仗着权势,残酷的进行土地兼并,普通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 政局是否稳定,关键就看最广大百姓阶层的利益是不是受到了损害。在古代,土地就是老百姓生存的最基础保障,丧失土地比要命还让老百姓伤心。仓慈心善,他最看不得老百姓吃苦受冤,他一到任,立刻掀起对豪强兼并土地的打击。仓慈强行将被豪强兼并的土地分还给农民,然后通过制定各种法规,来限制豪强们的势力。 除了土地兼并问题,敦煌还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敦煌是西域和中原的交通要塞,所以当地豪强经常以低价强买抢西域商人运住中原的商品,大发不义财,西域商人怨声载道。如果任由这些豪强发邪财,最终败坏的则是朝廷在西域的名声,表面上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仓慈的做法其实并不算高难度,他先是安慰了西域商人代表,然后下令为西域商人办好相关入境手续,只要是合法生意,都允许他们进中原贸易,并安排专人护送。同时仓慈下令,如果西域商人不想进入中原,敦煌郡官方可以按市价买下他们的货物,断不会让他们吃亏,这事关朝廷的脸面,绝对小气不得。 通过种种举措,仓慈很好的解决了敦煌积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商民两便,同时也让仓慈在当地人(包括西域商人)心中树立了威信,同样是公私两利。当仓慈去世的时候,敦煌百姓和西域商人无不哀痛,四处发丧。老百姓是最有资格给官员盖棺论定的,是不是好官,用民心一量,答案就出来了。 |
第97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9-6355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e3355 大小:6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