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诸葛亮没有想到,自己处处小心布局,最后庞统虽然来投,却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步骤行事,而是另寻他途,强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诸葛亮也不由对庞统暗增了几分敬重。
刘备当即命张飞去耒阳敬请庞统来荆州。庞统来后,刘备连连请罪,并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庞统胸中这一口恶气这才抒发干净。他此时才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不是为了推荐,而是为了炫示。
刘备这才想起,当年司马徽的那句“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如今,两人都已经归刘备所有。刘备想,天下有望了。
××××××××
心理感悟:唯不鸣者才能一鸣惊人。
日期:2010-01-16 18:02:11
心理诸葛041:刘备入川
机会很快就来了。
西川刘璋的部下张松,因为看不上刘璋暗弱,想把西川献给曹操。张松找了个理由去觐见曹操。没想到外表容貌的刻板印象又一次发挥了其无可阻抗的威力。
张松长得额镬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这样的外表形象令曹操很不待见。曹操的冷遇深深刺痛了携带大礼来献的张松。为了平衡受伤的自尊心,张松出言讥讽曹操,结果差点丢了性命。
张松满怀郁闷踏上归途。这个机会被诸葛亮敏锐抓住了。刘备亲率重臣大将,倾巢出动,出迎张松,随后又盛情挽留张松宴饮三日。这让张松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们早已说过,互惠原理是人类进化至今最为有效的心理定式。张松受了如此礼遇,而刘备方偏偏不提丝毫要求,在“投桃报李”的互惠机制的内在驱动下,张松主动献上了刘备梦寐以求的一样东西——整个西川的地形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川自古就是天险,要攻取谈何容易。而有了这样一份东西,西川就算不是唾手可得,也不像先前那样不知从何下手了。
有内线就是好。像刘备这样动辄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的人,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符合道义的理由的。去西川也是如此。张松帮刘备解决了这个大难题。他伙同刘璋手下的重臣法正、孟达一起,以抵御东川张鲁为借口,说动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川助力。
刘备遂召集所有大将谋士,商议入川大事。诸葛亮说:“荆州乃是根本,必须分兵好好把守。”
诸葛亮的潜意识里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要跟着刘备一起入川打天下的,所以会提醒刘备考虑好留守的人选。他以为刘备会和往常一样,好好与他商议一番,但他没有想到,刘备很快独自做出了一个让他惊讶的决定。
刘备现在手下人员齐备,文有诸葛亮庞统,武有关张赵、黄忠魏延。刘备可以有多种调配选择。但刘备断然选择了庞统、黄忠、魏延三人随他入川。
刘备的这个方案颇有奥妙,也足可说明曹操此前对他的高度评价。刘备仁慈的面目下隐藏了最为高明的御下之道。此前的他,确实因为家底薄弱,捉襟见肘,没有腾挪施展的空间。一旦家底殷实,刘备的厉害之处就显露了出来。哪怕像诸葛亮这样的天下奇才,照样跳不出他的手掌心。
刘备选了三人,留了四人,力量配比略倾向于守好荆州。这是因为“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荆州是手中之鸟,不可有失。西川是林中之鸟,能否到手,尚未可知。所以,必须确保荆州这个根本的安身立命之基。
而最为关键的是,刘备所选的全部是新近来投的人,以前的老部下老兄弟一个都没带。这是为什么呢?
新员工为了在新组织里展示自己,必然立功心切。而老员工往往会居功自傲,不易管理,甚至压制新人。现在有了新的机会,如果还是带老员工打天下,新员工就很难有出头之日。一旦功成,老员工会更加目空一切。而新员工求战欲望很强烈,一旦让他们建功立业,就足可与老员工相提并论。这样,作为领导者就能很轻松地加以统御。
刘备之所以做这个决定,和他体察到了诸葛亮的微妙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当初诸葛亮去东吴就是为了阻止庞统在东吴受重用,然后将其延揽到刘备帐下。但诸葛亮回来后,并未对刘备言明一切,而是故意外出按察三个多月,让刘备差点错过庞统。这件事尽管不影响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但这个对人性洞烛入微的枭雄还是决定要扶持庞统来适当节制诸葛亮。
刘备一宣布这个决定,诸葛亮深深地领会到了刘备的可怕之处。同时,他也有一些失望。就他的抱负而言,当然是希望自己在为刘备拿下荆州后,再取得西川,以成就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的。但现在他只能留守荆州,眼睁睁地看着庞统去开天辟地,建立新功了。
但诸葛亮转念一想,心中又变得释然,因为他料定庞统此去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他非常了解刘备,当初他几次三番劝刘备夺了刘表的荆州,刘备囿于道德的约束,总是不肯行动。而这一次,西川之主刘璋,也是刘备的同宗兄弟。庞统同样也很难说服刘备拉下面子,不顾舆论,强行夺取西川。
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无论庞统、法正、张松等人如何劝说,刘备总是不愿对一片赤诚的刘璋下手。正好张鲁来犯,刘璋就请刘备率本部人马去葭萌关镇守。刘璋部下苦劝要防范刘备作乱,刘璋只好再令大将杨怀高沛二人在涪水关把守,牵制监督刘备。
刘备在葭萌关,进退两难,心情十分郁闷。庞统的心情比他还要焦急百倍。当初信心满满,想要为刘备夺得西川,并以此大功来与诸葛亮平起平坐。但现在却坐困愁城,无计可施。
正在此时,曹操再度起兵攻打孙权。刘备十分担心。如果曹操击败孙权,必然趁势要攻取荆州。反之,如果孙权击退曹操,也必将贾其余勇来进攻荆州。刘备已经萌发了退回荆州的想法。
但是,善于奇谋的庞统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这就是庞统,他就是能够从人所不能的角度,看到哪怕是负面信息背后的积极因素。
庞统看到了什么机会呢?
刘备深深受制于仁义道德的约束,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此前都不能让毫无顾忌地挣脱这一约束。但是庞统却找到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办法。
庞统对刘备说:“主公无须心急,有诸葛亮在,荆州不会有大事。我们不必急着撤兵。但是,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来帮刘璋,也不能白白而来。现在我们的大本营告急,不如向刘璋借兵,回师去战曹操。”
人总是活在互惠的光芒之下的。实惠者对于受惠者必然有一种潜在的回报预期。所以,尽管刘备入川目的不纯,但他出于维护自我形象的需要,无论是在表面上,还是在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自己确实是来帮刘璋的。那么,现在,反过来让刘璋给自己帮个忙,也就无可厚非了。
所以,刘备欣然接受了庞统的建议。庞统随即提出,向刘璋借精兵三万,军粮十万斛,以及其他大量的军器杂物等。
庞统的这个要求,实属狮子大开口。刘备入川时带来三万兵马,现在反过来向刘璋借兵三万,从对等法则来看,也还说得过去。但十万斛军粮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斛即石,一斛为十斗,十万斛军粮大致相当于一千万斤。再加上其他的物资,这个要求确实很过分。
但这是庞统有意为之。庞统期盼的就是刘璋的拒绝。
没想到,刘璋确实是个仁者,他深感刘备此前援手之力,准备如数答应刘备的条件。所谓仁者无敌。确实不假。如果刘璋真的这样做了,一定可以保住西川。刘备提出了这么过分的要求,竟然都得到了满足,刘璋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刘备就说什么也撕不下道德的面具了。庞统也就彻底无计可施了。但是,做仁者一定要贯彻到底。如果首鼠两端,那么就是仁者无底了,会输得连底裤都没有了。
刘璋手下的黄权、刘巴等人纷纷抗议,刘璋耳朵根一软,就又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只同意借给刘备老弱残兵四千,军粮一万斛,其他军器杂物少许。这个数字是刘备要求的十分之一左右。看起来,黄权刘巴是给刘璋省了钱,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省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刘璋不得不把整个西川交给刘备。
刘备得知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我费心费力,来帮你破敌,如果我家有难,你竟然吝惜财物!”当即把刘璋的回信撕破,将刘璋的使者赶了出去。
庞统暗暗得意,因为刘备已经完全按照他的预先谋划,痛快淋漓地打开了心结,光明正大地与刘璋撕破了脸皮!
×××××××××
心理感悟:把朋友塑造成敌人,难于把敌人转化为朋友。
+++++++++++++++++++
(写这一节的日子是一个生命中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谨以此节献给挚爱我、我也挚爱的人!如果我早一点明了,该有多好……)
创建缓存:91671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