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这个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信心与希望对自己和生活都是最强有力的支撑,也是让自己战胜困难的最佳法宝。当往脑海中灌输积极的思想,对未来作出乐观的预期时,面对困境时,会觉得它只是暂时的一种境况,是一个过程,而未来的发展是光明的,油然产生一种信心和力量,行动也更加积极,更好地应对困难。
相反,一旦脑海里闪现消极悲观的念头时,如同辛辛苦苦构建的生活大厦轰然倒塌,感受到无形的压力,焦虑感顿生,有一种深切的无力感,生活的前景变得茫然、灰暗!这样的念头令人感到很受不了,它的闪现让我即刻想摆脱,坚定地断了这样的想法,赶快积极乐观的想法去驱逐它,然后再次恢复了信心与平衡。
前年,孩子经历了搬家上幼儿园,因为我的无知与疏忽,孩子未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幼儿园的生活,安全感缺失,身心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当时,我整个人处于焦虑不安、不知所措的痛苦中。经过身边一些妈妈的指引,开始接触相关的书籍,因为孩子的状况甚是令人担忧,现学的知识也还要实践探索,不能马上解决燃眉之急,心情还是揪着的。不知如何是好!
庆幸的是李子勋《陪着孩子长大》,他的教导给了正确的方向与信心,不至于陷入对自己无知的悔恨之中,他告诉,没有人是天生的好妈妈,但可以成长为好妈妈。对于孩子出现的负面事件(或情绪),不要过于关注,关注起到了强化作用,反而加强了孩子的不良倾向。去关注孩子正面积极的进步,及时赞扬他,激发他的积极行为。
日期:2009-09-09 12:00:33
关注(2)
而今,我越来越不能容忍自己负面的思想,对负面思想产生的痛苦的耐受力减弱了。可能这也表明了,成长至今,已经建立了抵御负面思想的心理机制,只要负面的思想出现,心理机制马上反应,发出警醒的信号,唤醒我痛苦的记忆和感受,告诫我要赶快摒弃它,不再受它的毒害。记得以前对自己的自动思维是执迷不悟地坚信,然后生活在思想产生种种障碍和痛苦中,还不自知!很悲哀。
负面的想法,对于谁来说都是痛苦的负累,也是一个常人难以长期承受的,必然会导致心理失衡。对于乐观的人,他很少产生负面的思想,相反面对困境,激发他的斗志和潜力,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所以说,负面的思想只是悲观消极人的内在沉重包袱,而乐观积极的人不必背负思想上的包袱,他只需承受生活的担当。
负面的想法很多时候源于我们太过关注负面的事件和情绪。昨天早上,孩子感冒后有些困乏,起床时很不情愿,我说着话哄着他起来、刷洗,下楼吃早餐,他说还是想在沙发上躺一下,我说没问题,我父亲很不知趣地说他,还躺着睡啊,不早了,这样怎么行!孩子开始闹脾气,说他还困着,就只想睡觉,不想去上幼儿园。我有些恼火,说父亲不应该这样说他,他这样说孩子反而让孩子过于关注自己的状态,关注负面的感受。父亲还很不高兴,一辈子生活在负面中的人还不自知!
无论我们有怎样的人生境遇,其中一定会有挫折和失败,但是,那些挫折和失败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除了这些不太顺心的事,还有很多令我们愉悦满足的事。如果我们因为生活出现了挫折和失败,而选择生活挫败的气馁和痛苦中,那不是生活的本相,那是我们内心固执的选择。如果生活出现了困难和苦痛,依然看见生活的阳光和情义的珍贵,那才是常态的生活,也是我们的选择。
生活不可能万事如意,我已经学会了把不如意的事放在一个角落,决不会像从前那样无知愚蠢地把它不限度地扩大泛化,以为那就是生活的全部,以致看不到阳光和美好。我想,让我更多去想、去关注令人开心满足的事,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状态。我也总是期许,期许着生活朝好的方向进展,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日期:2009-09-09 12:06:29
豁达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转载自燕子转载于2009年07月07日22:07阅读(NaN)评论(2)
分类:读书文摘举报
幸福的人只记得一生中满足之处,不幸的人则只记得相反的内容。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好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哪怕寒风凄冷,哪怕大雪分飞。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有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节选自------《思路决定出路》
日期:2009-9-915:34:00
爱自己
前几周,看了广州日报周四情感热线里的一篇讲述,一个粤北的女孩,出生家庭贫困,好在自己学习好,考上了大学,自强自立,依靠打工不依赖父母上完了大学,刚巧是非典经济不好时毕业,最好去了深圳一家私企,却爱上了已婚的老板,无可图地做他的地下情人,最后老板濒临破产,指使她为他做假账,她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假账,也因此入狱多年,伤痕累累。老板给了几万元补偿她,出狱后老板已离婚,她几度联系他,他对她无情无义,一直没有搭理她。她还想去找他,得到他。记者劝她放弃他,开始自己的生活。
跟冰说起了这个故事,问她有什么感想?冰说,她不怎么同情她,更多感觉她是咎由自取。是啊,她的选择真是犯贱啊!以前我也会这样去看待这样的女人。而今,我想到的是她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深深同情她。在她成长的童年里,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没有人珍惜她,在内心深处,她渴望爱,所以她表现出独立坚强乖巧顺从,或无条件地付出,甚至牺牲自己,以为这样子就可以得到别人的爱。
在成长的历程中,没有得到关爱、珍惜的孩子,几乎长大后都不懂得爱自己。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人后,他对待自己的方式更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如出一辙,无意识忽视自己,似乎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不重要,我怎样都没有关系,我无需关注,不需要照顾。为了得到爱,更多表现是委屈自己,努力付出,表现顺从,只有这样做,才发现别人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因为在小时候的经验里头,确实是如此,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乖巧和帮助喜欢孩子多一点。
小时候没有得到无条件爱的孩子,他无法确立自身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形成坚固的自我价值感,学会自尊自爱。长大以后,他还是不自觉地沿用童年实用的那一套经验,只要我付出,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自己好,就会得到爱。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也许对自己的父母孩子这样做可以获得喜爱,别人却非父母,人性中的弱点是,懦弱的善良和付出只会被别人利用,不会被别人珍惜。
不爱自己的人,别人更不会爱她。她不仅给自己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不重要,不必顾及我的感受,同时她的言行中也在向别人传递同样的信息:我愿意付出,你怎么待我都无所谓!所以,她付出了很多,委屈了,受伤了,却什么也得不到。
创建缓存:58115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