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中午拿饭时,我心不在焉,放在饭盒上面的汤盆一声脆响,滑落打翻地上。也许这是抱怨的最直接的后果。长期后果呢?
虽然现实有种种不如意,我们也没有能力改变,于是我们习惯抱怨,抱怨发泄一下恶劣情绪。抱怨决不会带来什么好果子。为什么不停止抱怨?仅仅是因为有抱怨的习性?完全为习性所驱所使,然后陷入抱怨的漩涡?
洒落的汤盆让我从沉迷的抱怨中惊醒,抱怨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太过关注负面事情。人的视觉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李子勋
生活中一定会存在不如意的事,不管是发达的西方世界还是亚洲国家,如果要抱怨,每个人都有可以抱怨的理由,每个国家都有可以抱怨的客观现实事件,生活本身就存在着抱怨陷阱。我们是情不自禁放任自己掉进抱怨的陷阱还是非常警惕小心避开它?这在于我们的选择。《不抱怨的世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我为什么总是要盯着事情的负面?难道就没有令自己满意的地方?这样的想法把沉浸在事情负面的我抽离出来,让自己开始挖掘事情的积极面。现在的办公室有前面所说的诸多缺憾,可是它所处位置远离厂区,交通方便,公交地铁皆可乘坐,邻近超市、市场,与其他办公室的同事联结紧密,相对于它的不足,我大凡可以通过自身活动调节。
再说,并非每个同事都觉得呆在这样的办公室有多难受。有一两个同事,他们没有觉得有何不妥,并无压抑感。所有的外在都要通过内在起作用,所有的感受根源于内在的想法。也许正是内心有些压抑的想法,呼应了外在的环境,所以比较强烈地感到压抑感。如果内心没有压抑的想法,无论怎样的外在环境,他都不怎么有压抑感。在不能改变现实环境时,那就改变你的想法吧,不做自己的囚徒。
抱怨的同时,我们会惋惜过去的曾经拥有(比如以前办公室条件的优越),或艳羡我们不曾拥有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仔细想想,因为抱怨,我们很有可能夸大了事情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夸大了现在缺失的重要性。再说,说那些已经失去,现实中不太可能拥有的东西,我们只能更加沮丧挫败,还会带来什么好处?根本没有意义!
为什么我们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包括其中的不尽人意?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眼光聚焦于生活得阴暗面?总感到不满不忿!
最近看了《追风筝的人》,比起书本描写的阿富汗人民,我们的百姓生活也许堪称幸福了。每个社会都有其阴暗面,抱怨并不能改变。幸福,更多在于内在的自在与圆满。
从此生活不需要抱怨,不再抱怨。
日期:2009-09-29 09:56:20
心理的探寻与剖析(1)
上周,参加伊芙琳老师的讲座,究竟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伊芙琳老师常常会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我有自己的体验与想法,好像不能自信在这么多人面前表达出来。当我有想表达自我的冲动时,内心里涌出一股莫名的恐慌,随即血流加速,情绪激动起来,心潮澎湃,让我难以自抑。于是,我理智地放弃了自我表达,内心的不安才渐渐平息下来,如潮水退去。
这样的体验我不止经历过一次,几乎每次皆如此,即兴的自我表达很难做到理性而平静。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与人争执时,我也会这样没有底气。自我表达、权益没有实现,我已经因有此欲求而惶恐不安,被起伏激荡的情绪所折磨。最近,我尝试着探寻与剖析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理反应?这样的心理反应并非来自现实的情景,更多是过去模式化反应,是已经固化的反应模式。
如此恐慌的反应模式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形成?是什么因素促使它的形成?追溯童年的经历,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接纳和粗暴的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一定有尝试过表达自己,提出需求,得到的结果是被疏忽漠视或打压责骂,给孩子带来心灵痛苦。最终导致孩子不能表达自我,不能聆听心声,不能满足内心需求,渐渐地形成自我压抑的方式,放弃表达,放弃满足需求,以求给自己带了安宁。
观察身边的孩子,得到无条件爱、接纳、理解的孩子,他们都能果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需求,这也是人天生自发的行为,若非受到挫折和伤害,根本不存在心理障碍。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孩子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理解?凤毛麟角!大凡的孩子也许生活上得到照顾,心理和精神上缺乏理解和体贴,灵心上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受挫压抑,最终他无法成为他自己,做他自己。
日期:2009-09-29 10:57:57
心理的探寻与剖析(2)
蒙台梭利:人类的发展把潜意识提升到意识层面。我想人的进步与成长亦是如此,逐渐认识隐匿在我们思想深处的却主导性支配我们行为的潜意识,让潜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晰可见的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改变重塑自己的言行。
露易丝教导我们:爱自己,爱自己是抵达重建生命最佳的途径。我们大凡没有完美的童年,甚至在生命的最初留下了太多的伤痕和痛苦,让成年后的自己为旧有生活模式的所奴役,身心纠结在过去的创伤中,不能享受当下的生命。
回想过去自己曾经是一个稚幼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委屈、受伤、挫败、压抑,形成痛苦的心理反应机制并固化下来,成为我们的习性,成年后我们在强大的习性驱动下继续往前奔驰,为习性所奴役。
如果,我们觉醒,认识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勇敢地从旧有的生活习性轨道中下来,不再重蹈覆辙,从此,爱自己、呵护自己,重建自信、自我价值感,一定可以为自己开创新的生活之路,重塑完满的自我,幸福的人生。
而今,我是孩子的母亲,同时也做自己的父母,一个理想觉醒的父母,一个理解、接纳、无条件爱自己的父母,以华德福对生命的深透理解和智慧之道,好好爱自己!
所有创伤在爱自己中逐渐修复,所有痛苦在爱自己之时日渐消融。爱自己,让我们直抵内心,抵达幸福。
(一定好好重读露易丝.海《启动心的力量》,努力学习爱自己!)
日期:2009-09-29 12:10:44
心理的探寻与剖析(3)
自我心理探寻之初,反思自己的反应模式,惊奇地发现自己反应竟然是如此极端:要不就是自我压抑,压抑自己的意愿、需求,要不就是过激反应,强烈情绪化地表达自己、捍卫权益。唯独不会平和地表达自己,满足自我需求。
过激的反应源于压抑,源于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或说从来没有学会怎样表达自我,怎样做自己。反应模式停留在孩童阶段,达不到欲求就哭,满足不了就闹,哭闹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成人的情绪化反应与此如出一辙,本质上没有分别。孩子这样的反应可以接受,可以理解,毕竟他还是个孩子,还没有习得怎样表达自己,怎样延迟满足,所以他唯一能表达自己是哭闹。可是,成人若还是生活非常情绪化,那只能说他心理的成长停滞在孩童阶段,非常幼稚可笑、不可理喻的言行!
生活中,我会常常无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意愿与需求,在表达实现之际遇到挑战冲突时,心底深处总有个声音及时告知自己:算了吧,放弃吧!很多时候,我都没有想到过要维护自己权益,直到看到别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才明白原来还可以这么想的,还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维护权益的。
通过分析,可以比较清醒地知道这样的反应模式的缘由,我是家里的老大,上有奶奶,下有弟妹,父母很少顾及我的感受需求,更不要说满足了,从小到大,我也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我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自动放弃压抑了自我意愿与需求。我极少为自己打算,也不懂得怎样善待自己。别人厚待我,会让我受宠若惊,诚惶诚恐,深有受不起之感,恨不得马上还了他的人情。
不曾得到真爱的孩子,长大后都不知道怎样爱自己!我们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孩子。
日期:2009-09-29 22:52:27
心理的探寻与剖析(4)
创建缓存:12653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