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几十年来,素未谋面的堂哥自从HN跳槽到SZ后,去年见了第一面,上周五到来附近见工,顺道来看我们。陪他面试后,在外面吃了晚饭。父母在他面前旧事重提,说起伯父(堂哥他爸)在奶奶去世时没有回乡下奔丧,是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事。奶奶只有三个孩子,当时姑姑已经出国了,只有爸爸在家,奶奶的丧失办得有些难堪和冷清。
堂哥挺诚恳地认为他父亲这样做有些不妥,只是说伯父他心里孝顺,不在乎形式上的。
“何为心里孝顺?没有牵挂,没有实际孝顺行动的表达,孝顺只存于我心?就如说‘我爱你’,我心里很爱你,却从来不说爱的语言,没有爱的具体行动,如何让人相信这样的我爱你!”
奔丧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只要是有骨肉情义之人,生死离别之际见亲人最后一面是生命本能的渴望,更何况是生养自己的母亲?
再说,爷爷早逝,伯父不仅是长子,长兄为父,而伯父几乎没有尽过此类职责。这样论断长辈有所不妥,毕竟我的序位较之低下。伯父有自己的命运,早年出门在外工作的他,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在文革期间没有少挨批遭罪,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他自家也过得很艰苦,怎能顾及亲人。待到物质条件有所改善后,三个孩子读书、就业、嫁娶也让他疲于应对。正如我爱人说,城市里如伯父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只顾自家,日子过得尚可,没有太多的能力也不太愿意去顾及乡里了。如同我姑,顾及乡里之后,影响了自家的生活水平,至今表姐也对她有意见呢!
上次伯父来与姑见面时,我送他到飞机场,一路上听他唠叨,说他现在特别羡慕他的邻居,养了三个女儿,女儿总是到娘家看望相聚,其乐融融,而他家的两个儿子住在同一社区也很少去看望他们两老。而今他也觉得只有小女最孝顺,说他要是养三个女儿就好了。
堂哥也坦然说而今在外地工作,较少给父母打电话,即便回去,也不上去跟父母见面。我直言:“这跟你的父亲做法有较大关系。”“是的”。
大嫂(堂哥的夫人)是个直爽健谈之人,跟我说一大堆关于她及婆婆的家事,她跟婆婆只有礼节性的来往,没有情感的连结,说得贴切些,只有反感。伯母从来没有回过这边的乡下,我也没有见过她,所以大嫂怎么说我就怎么听。奶奶跟我们住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我知道伯母跟奶奶几乎没有连结,不曾回来看望过奶奶,也不曾打过电话问候过奶奶。而今,她们重复了相同的命运。
另一家族事例是:二叔公在我爷爷早逝,其他兄弟出门在外,他几乎占据了大家族里的绝大部分家产,甚至企图独占。二叔公一直跟着他的四儿子一起吃住,知道终老,所剩遗产全部为四儿子所得,这惹恼了其他几个兄弟,丧事没办完弟兄之间纷争、决裂。
生命在良知之下运作,伟大整体的系统良知,作用于社会法则的良知。
(我对如此良知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敬畏和遵从,意识到为人要谦卑。)
日期:2010-03-17 15:20:23
越俎代庖
我报名参加工作坊前,与好友珊一起吃饭,她跟我诉说自己的悲伤与落寞,前一天晚上自己还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跟她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对灵修课程的渴望,她刚巧那段时间有空,让我帮她也报名参加,当晚回家后就报名我们一起参加课程了。
次日一早,她来电话了,说她还没有准备好,让我帮她取消报名。对此,我觉得自己做事还是冲动了些。
谁知,这样的惯性还是持续发生了一次,本月末的工作坊我支持彬去参加,她也说很想去,于是我帮她先报了名,还没有转账,给她两天的时间,考虑好结果再告诉我,结果是她也犹豫了,我再次跟负责人取消她的报名。
这件事让我有三个认识:一是自己并没有清晰的自我疆界,还时常作出越俎代庖的事,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自己不该凭热诚去替别人做决定和选择,吃力不讨好,白费劲。二是,在灵修领域中要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要检讨习以为常的过去模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艰难的事,宁愿夜晚一个人哭泣,或紧抱困苦不放,也不能直面真相带来的痛苦。三是记得多年前派克说过,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的人比一般人更有勇气、更加坚强。而今,我体验到这句话的真实和涵义。
日期:2010-03-17 15:56:23
打破平衡(2)
难道就这样被旧有强大惯性拉回过去?三天工作坊的全新体验就如过眼云烟?仅仅是短暂间的打破和复原?我很不甘心,也不愿意就这样被拖回旧有的生活轨道,我对惯性的无意识保持觉醒,保持警惕,保持体察。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恢复,自己的身心回升达到了另一种状态,达到了不同以为的平衡,这样的平衡已经打破了以前病态的压抑平衡,还没有复原到生命最好的天然状态,这也是凡俗世间不少成人的普遍状态。不同的是,我知道可以通过灵修,可以抵达更好的生命状态,而很多没有遭受如我灵心之苦的人们已经习惯和麻木于现状,会觉得这是活着的常态,即使身心有不舒服的感觉,也觉得只能这样,没有直面解决的勇气,或不相信有其他解决的途径。
当我躺在床上休息时,一种无形的紧张再次袭来,让我神经紧绷,身体不能放松,身体的这种变化让我觉察到了,以前可能是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及时发现,只是不明白自己眉头不知几时出现了一条图同刀刻的皱纹,一定是常常的紧皱眉头的紧张所致,在意识上尽量让自己不再凝眉、尽量放松。没想到在休息时,在沉睡时,我依然会无意识地紧皱眉头。
当时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是长期的习惯使然,抑郁那么多年,我用意志控制自己生活,强制让自己紧紧运作在常态的生活轨道之中,不敢有丝毫放松,总担心自己一失控就会出轨,滑入抑郁状态的深渊。如同一个开车的人,死死地抓住方向盘,怕自己没有把控好,脱离行驶的正轨。
而今基本已经走出了抑郁,多年来形成的固有模式并没有与时俱进,作出适当的调整,因为那些模式已经沉入了无意识领域,只有觉察到,才能让意识之光照耀它的存在和运作,才能作出调整和改变。
于是我尝试着放松,从过去用意志强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相信生命本身的自然运作。我能认识到,在抑郁时期,强力的意志和控制力确实帮助了自己,支撑自己走过艰难的岁月,今天已得到恢复修复的身心,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紧绷,不必用强力意志,我的身心已经能保持常态,常态下的生命运作。
从紧张的惯性解脱出来,我觉察到自己身心的放松不少。
我默默地祈祷:生命的本能和力量,一定会给我带来平静、安宁、放松、自由自在。
日期:2010-03-18 13:14:27
生命的礼物
我跟一位好友说,住在邻里的一位妈妈雨共处一年多,还没有发现她有什么缺点,对我来说她是我生命的礼物。好友问:“她是不是小时候成长环境好所以才如此优秀?”“我想,可能她前世已修了不少功课,所以今生已经上了另一较高的境界了。”
雨怎样的一个人呢?
她自我价值感固若金汤。辞职后不久,还没有找到具体要做的事,也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时,她依然充满自信和希望,她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以干一些事情。因为没她有自我设限,她对外界保持开放态度。华德福对于灵界的描述,她虽然还没有认同,但她对此保持开放,不排斥不抗拒。
引用《谁在我家》序言里的一段话,形容她当初的状态比较贴切:“在迷茫时,我会对现实敞开自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问题在于,我怎样才能从漫漫黑夜中发现真实情况?我把身心溶入在变幻的空间中,我成为它的一分子,它向外延伸,非我能及。空间中的事物,有的变得明亮了,呈现出本来的面貌。我对它开放我自己,等待某些东西的出现。这个过程就像是,我在黑暗中摸索向前,直到找到出口。……”我感觉她的生活有灵性的指引,即使刚踏上新的旅程时有些迷雾迷茫,通过思考、探索、琢磨和行动,慢慢地前程开始清晰明亮。
不管是带孩子还是做人做事,雨保持一份难得的省思,时常会反思所作所为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需要调整的,然后让自己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稳健。也因为开放的心态,她更能接受到有利的信息,有时她也会主动咨询能有更好的方案吗?汲取众人的智慧让自己成长。
创建缓存:f65ad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