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孩子幼儿园的艾老师三番五次通知我参加巴哈伊的活动,因为个人原因都未能参与,直到今夜跟孩子晚饭后抬脚走几步就到了一个朋友家,参加他们的祈祷。那是一个温馨、整洁、平和的家,两个年轻人的家。陆陆续续朋友们到了,大家分别读一段祷告词,然后又朋友开始唱巴哈伊的歌曲,再放一些CD,然后又轮流读或唱祷告,当别人读或唱时,其他人静默祈祷。
他们的歌声触动我的心灵,那些祷告词激荡我心,我读了一段上帝的扶助……当我背离你时,我曾经了无生气、枯竭萎靡………只记得大意。
朋友们的陆续达到,越来越多人,有些是老教友,有些是新人,主人家的小客厅已经满座,有人坐在凳子上,有人席席而坐。快到9点钟了,艾老师让我早点带孩子回去休息,其他的人都是还没有孩子的。我接受了她的提议,艾也跟着送我们下楼,她还问我说,是否参加孩子的学习班,可以去看看吧。下到一楼,才发现滴沥嗒啦地下着雨,艾又匆匆跑回三楼去拿雨伞,还给我带了一本书和一张碟。我拥抱了她,谢谢她,这么关爱和支持我,我需要它。艾老师对我长久的支持、宽厚地等待、慈悲的心怀、体贴的举止深深地感动我,牵引我前行。
忙碌一整天,有些迷失和困顿的我,经过晚上一个多小时的心灵的滋养,心情平静了许多。孩子也很高兴陪着我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安静地玩了一会球,祈祷开始后他静静地待在我身边,聆听、休息。
陪孩子睡觉时,我心安稳,对孩子也有耐心,睡下时呼吸均匀深长,肩背的紧张僵硬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舒缓。
今夜我心归依你---巴哈伊!我心安详,得到你智慧光芒的照耀和启迪。
日期:2010-04-20 09:52:16
为什么要这样想?
父亲拿来他认识的一个老乡(也是一位老父亲)从一本命书上抄来的四句话,让我解解其中的含义,这位老乡认为这是他的命数,老来孤零无依。10多年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带出来三个儿子,尽全力抚养扶持,而今儿子安家立业,自己也年老仰望儿子赡养,三个儿子出月份钱供养父母,可是彼此之间很是计较,富有的不愿多付出,境况不宽裕的有自己的难处,老人家自觉心酸。现实如此,心态愈是孤苦自怜,那不雪上加霜,日子更不好过。所以,我看了一眼那张纸条,让父亲告诉他不要这么想,老人家不缺吃穿,身体健康,过一天快乐一天。
去年冬天一个夜里,LG出三楼阳台抽烟,我在里屋看书,而后想跟他聊聊天,也走出去,顺手把玻璃门关上,一不小心,竟然锁上了,要屋里的人才能开。而后,声嘶力竭地呼唤睡在二楼的父母开门,又叫保安在一楼按门铃,持续了快一个小时了,父母一点动静都没有,让人深感绝望,最好LG只能用晾衣服的支架撬开玻璃门。我感到非常伤悲,为自己跟父母没有的连结和感应,难怪生活在一起如此不合拍。这样的想法折磨了我好长时间。
而后,我尝试那天晚上的情景,关上门睡觉,对外面的动静很难觉察到,就如父亲说听到动静后也会因认为自己家是安全的想法而继续安睡,我为什么要这样想呢?不仅自我折磨,也对父母充满了埋怨。我放弃这样的想法,接受已发生的事实,让它成为过去,改变也就随着而来了。
那些悲观的预期,那些自我囚禁的想法,只会让我们的生命窒息和困顿不前,无法真正地活着,体验当下的美好。放弃它,带给我们释放与自由,还有希望和能量。
日期:2010-04-20 10:23:45
那些不公正之愤慨
对于社会关系之网丰富、人脉通达人在现今社会如鱼得水,呼风唤雨,深感不忿,也为自己毕业之际还看看个人实力而感到幸运。仔细思量,不就是因为自己毫无关系,仅有个人的资质和努力吗,内心希望社会用符合自己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分配资源,一旦现实违背自己的内心,自然激发不平之感,愤怒之情。可是,若自己的拥有的资源刚好相反呢?我又会作何想法?
我开车一般来说是比较遵守规矩的,对于那些凶猛抢位的,违规插队的,特别是侵犯了自身利益的司机,心中有一种愤怒在升腾或嘴上讨伐一番。当我坐在楼巴上,楼巴的司机开车霸道而不守规矩,一般能尽快抵达目的地。我心却如此安然、宽容,甚至还有一丝窃喜,因为此情此景符合自身的利益,所以觉得理所当然。
朋友利用所在单位之便,让她的同事为开了单位里偌大的羽毛球让我们两人关上门打球(对外宣称有下午会议,休馆),我感受到拥有特权的舒爽畅快,这仅仅是一点点小特权,竟然让人如此陶醉,何况那些处处养尊处优的特权是多么令人向往和着迷呢?我们对特权的不满更多是因为在特权的盛宴中自己的缺席和利益的受损。
让受益的人来自我约束,自我裁罚,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唯有利益受损的人自我主张,维护自身利益,制约和监管违规之人,利益的分配才能达到一种平衡。若是利益受损一方,无力无能维护自身权益,必然让受益者更加骄纵与特权化,直到完全失衡。
人性包涵了所有的善与恶,最后的发展结果不过是现世影响的结果而已。
日期:2010-04-21 16:46:12
那些孩子的角度和感受
最近看了一个小故事,让一个孩子回忆童年深刻一次经历和感受,留给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记忆是他的母亲要饿死他,后来了解到真相是,当时他正在生病,是急性肠胃炎,不能吃东西。
前一阵子坐地铁上班,碰见一个从老家赶回来城市打拼的中年女人,她跟旁边的人聊起自己扔下仍在生病住院的孩子,为了不失去自己的位子和客户。而孩子会理解他妈妈吗?能了解她的生存境况吗?他很可能只是从孩子的角度感受,那就是他感受到妈妈离去他的愤怒和悲伤,因为他多么需要妈妈的陪伴和照顾,他觉得孤苦和受伤的。
我也曾就原生家庭的某一事件某一境况过度地指责讨伐自己的父母,完全从孩子的眼光和感受去批判他们的不是,强加给他们应付的责任和义务,对不曾满足的关爱和照顾深感失落和缺失。而今,我醒悟到,若是单纯地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过去、看待父母,是多么不客观和失真。唯有还原当时真实的情境,从父母的角度去感受过去,才可能做到尊重父母的做法和选择,谦卑地尊重父母的和自己的命运。
日期:2010-04-22 11:46:36
同情
在上次参加工作坊时,一对一彼此诉说时,一位与我互动的女学员在听我诉说时,紧紧地紧紧地抓住我的双手,我双手有被铁箍那种压迫感,她以为这样可以给我安慰,给我力量,其实我知道,自己并不需要她这样,她所给予我的需要更多是她自身的需要。
在与学员体验寻找自我的活动中,有一个男生拒绝回应别人对他的呼唤,哪怕别人已经喊得声嘶力竭,伤心痛哭时,他依然故我坐在角落不出声不行动。而后有学员骂他,他就跟别人辩驳起来。直到体验结束,他还是顽固地拒绝与自我面对、连结。我觉得他需要安慰,就走过去,轻轻拥抱、安慰了一句话。
后来回想起自己对他的安慰行动是多么的不妥,也意识到:表面上我是在安慰他,其实是在安慰我自己,我内心需要这样的安慰。再深入感悟,如此的安慰并不能带给我力量,只会使我感到软弱,寻求外在的支持。而别人呢,更不需要这样的安慰,如此的安慰也只能削弱他自身的力量。
当我再次在《爱的序位》看到海灵格关于这方面的见解时,产生了共鸣。顺便摘录书中两段文字:
一个关于同情的故事:
曾经有个叫做希尔伯的人,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而且全身从头到脚还长满了脓疮。在绝望之中,他坐在一堆灰烬上面。当他的朋友们听到他的困境时,便前来安慰他。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他们就坐在离他不远处的地方,整整7天,他们之中没有人说过一句话。他们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朋友。
或许有一个治疗师会走向他并且对他说,“别担心,情况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糟,很快就会好转的”或者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对他那极度绝望的痛苦来说并不恰当,试图减轻极度的痛苦永远都不会是恰当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人都有力量面对他的难题以及解决之道,而且唯有他们自己才有办法,其他人都无能为力。
创建缓存:2fa74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