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当行为发生了,我们会怎样应对呢?怎样回应呢?这就是我们的应对模式、沟通姿态。在压力状态下,会有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等四种沟通姿态(这个部分会有专门的讨论和学习体验)。
接下来,当行为故事发生的时候,当事人会有什么感受呢?可能是喜悦、兴奋、愤怒、受伤、恐惧、悲伤……
然后是感受的感受,当我生气的时候,我感觉怎么样?可能感觉很失望。哦,看我的臭脾气又来了,我总也控制不了。这两层探索的是“感觉怎样?”感受的感受,萨提亚治疗模式的一大亮点。
然后,我们看看,还有观点,强烈的变成信念。比如“做人一定要诚信。”“孝顺父母的人会有责任心。”还有不强烈的是想法、看法。比如“迟到总归是不太好的行为。”“说话很大声是没有礼貌。”其他还包括假设、猜测、认知等等。这一层探索的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怎么认为的?”
冰山再下一层是期待。就是我们对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我们想跟别人要什么?想要别人怎么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要怎么样。比如,我期待我3年内买房子,买车子;我期待交到几个朋友;我要有很棒的口才等。我期待男朋友给我买生日礼物;我期待我爸爸回家的时候是微笑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
冰山再下一层是渴望,这是人类共同的。我们都渴望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赞美、被认同、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和自由自在;我们也渴望去爱,去关怀别人等等。虽是人类共同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更强烈的渴望,比如我的渴望是自由自在。
冰山最底层是自我,是一种存在感。我是……,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等等。这一层探索的是“我是谁?”……
————--
/ \
/行为、事件\
应对模式——│——————————│——
│\
│感受│
/(感受的感受)\
││
│观点│
/ \
│期待 │
││
/渴望\
││
│自我│
/\
————————————————————————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怎样通过冰山看到一个人的全体。例如,丈夫回家看到妻子还没有做好饭,就大声说:“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做好饭?你干什么去啦?”丈夫的行为是大声说话;应对模式是指责;感受是生气;他的观点呢?可能是:正点吃饭很重要,做事应该守时。他的期待呢?晚上早点吃饭请妻子去看她喜欢的电影。他的渴望呢?他渴望让妻子感受到爱,也得到妻子的爱。他怎么看待自我呢?我不重要,因为妻子不拿我当回事,所以不会准时做饭。
那么妻子的冰山可能是什么?她在行为上马上忙着去做饭,口
里不停地说“对不起”。她内心感觉害怕,当她害怕时她感觉无力、无助。她的观点是“我总是掌握不好时间。”她的期待是丈夫不要发火,期待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她的渴望是被接纳、被爱。她怎么看自己?我很笨。
冰山中的每个体验,都会在我们成长中的某个时刻、某个情境中发生,而人们常常只把表面的一部分展现出来。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来访者说:“爸爸不爱我”。对于这样一个陈述的探索可能会引发很多的事件出来。可能是爸爸出差回来给妹妹买了一个发卡,没有给我买什么。哥哥渴望得到父亲同等的爱。期待父亲给妹妹买东西,就要给他也买东西。他对此的观点是父亲不爱我。他感受到失望、和受伤的感受,以及对于小妹妹的嫉妒和生气等。然后妹妹拿哥哥的玩具,哥哥会出手打她。他感受到受伤之后,他为了保护自己,他指责父亲不公平。所以不是我不好,父亲不爱我,而是父亲不公平。这样就避免在自我层面受伤。
再例:太太过生日,等着先生给买礼物,结果先生忘记了。太太的感受可能是:生气等;感受的感受,生气之后又觉得很没面子,所以感觉羞愧。她的观点可能是:你不应该忘记我的生日,你拿我太不当回事了;期待:先生给她买礼物;渴望:被爱;自我:先生没有很看重我,我不重要。
假如另一个太太的感受是委屈,当她委屈的时候,感受的感受可能是无奈。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可能是:我为家庭的付出得不到先生的认可;先生对我不满意。那么她的渴望可能是被认可、被尊重。自我可能是:我不够好,我不值得先生爱。
在上述的例子里,我们可以怎样帮助来访者或者我们自己?
1)表达伤痛、生气等感受。
2)通过回忆事件或者体验,来拓展和扩充案主的观点。
3)发现和拥有其自身特有的未满足期待,并对自己说:“是的,我希望给我买礼物。这是我的期待,我的期待未被实现。我现在可以放弃这个期待了吗?”
4)实现当前的渴望和期待,在不将它们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的前提下,承认并拥有它们。
5)体验新的自我。
萨提亚女士的名言“问题永远不是问题,怎样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当我们在冰山的每个层面上,都能做出良好的应对,并且通过现实可行的方式,把每个层次都纳入其中,实现自己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取得了巨大的改变和成长。我们就有了一座自己管理的冰山。
日期:2010-05-20 09:56:40
偏执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自内心的分裂与偏执。
这次参加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是开放式的,三天的工作坊时间不断有人进进出出这个团体,这也是我没曾想到过的。第一天是这种情况,我还能接受,第二天内心就渴望是一个封闭性的团体,这样会带给成员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而工作坊主办方并非如此,继续可以免费试听,一天缴费观摩。
第一天的工作坊有个很特别的团体,来自教育系统的八个老师,她们与其他人有很不同的意向,她们是来了解家排,从家排的信息里寻求对她们教育的帮助,并非源于自己内心的渴望,在家排的过程中,她们显得并不投入,她们也无法敞开心怀分享感悟,因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着心理防御。
第二天上午老师的状态特别好,很顺利地做了两个个案,下午时,有进进出出了好些人,感觉气氛变化了不少,本想做个案的我马上退缩了,于是老师让大家停下了分组讨论原因。一个刚做完个案的学员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说昨天那八个老师让她感觉很不舒服,直到第二天她克服了她们对自己的影响,调整了心态,才放下。今天她们的缺席让她如释重负。另一个学员也从比较专业的角度也道出相同的心声。
我对此也有较强烈的感觉,如此开放的工作坊让我有点无所适从,本身工作坊的氛围比较压抑。
大家围绕着这个话题讨论了些时候,也向主办方提出来了,他也有他的良苦用心,问题是关注出来的,继续讨论只会强化问题本身,对于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于是有学员说该话题就此打住,我们说点其他的吧。在我的心里面,还是萦绕着很不舒服的感觉,思维依然对此紧抓不放,无法马上放下。
我觉察到自己的偏执,对某一问题的固有执着,难以释怀,也是内心不愿不肯放下,生命失去了流动,心思停滞在过往,错过了当下感受。当天回家后,我想自己是否因为工作坊的气氛而改变自己做个案的打算,不,我会超越外部的制约,继续迈开前进的步伐。第三天,我还是做了个案,不在乎外在的因素。
现实不如人愿的时候很多,我们的目标是因为阻碍而无法抵达,还是因为克服阻抗继续向目标奋进?前者的失败是主体缺乏力量、勇气、变通的必然导致,后者必定迈向成功,激发了主体的内在能量和智慧,直到达到目标。
日期:2010-05-20 10:37:59
超越反感(2)
每次的超越反感都意味着自我成长往前迈进一步。
参加家排的第一天,Z老师做了个案后,让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感悟,当轮到我时,只是观看了一个个案,还云里雾里,也没有多少当下领悟,也就说了说对海灵格智慧的一些感悟。即刻就被Z老师狠批了两句,如同当头棒就把我打蒙了,有种屈辱感从心头升起,这老师太强了,还是少说为妙。
创建缓存:7e1ad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