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
第97节日期:2009-10-21 21:01:29
心理诸葛25 诸葛亮最清楚曹操兵力和实力的强大,那么,他为什么还是自信满满来到东吴,想要凭藉一己之力为刘备赢得立身之基呢?到底是什么让他底气十足呢? 以弱胜强,不能凭空而胜,必须借助外界的资源。这一点诸葛亮深有体会。此前他能两次击败曹兵,就是借助了火攻之威。这正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这一次也不例外。所以,诸葛亮的战略考量始终是围绕着“火烧曹兵”而展开的。 火需借风势。时值隆冬,刮得是西北风,而曹操在北岸,在南岸放火只能烧了自己,而不能伤曹操分毫。诸葛亮对天气进行了仔细的研算,算出了有两次异常天气可供利用。一次是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的风向逆转,刮东南风。另外一次则是这之前的浓雾天气。 刮东南风时当然可以进行火攻。但浓雾天气也可以用于发起进攻,趁曹军不备,慌了手脚,亦可以获胜。但雾攻总是没有火攻厉害,毕竟曹操有八十多万人马,如果不借助火攻,是很难加以消灭了。 最终,诸葛亮决定取“火”而舍“雾”。实际上,诸葛亮空手出征,所能凭藉的资源就是这两次异常天气。这是他最大的秘密,决不肯告人。 很多人以为,宣扬诸葛亮有预测天气的能力只是小说对他的神化。其实不然。我记得看过一本邵伟华先生写的周易与预测方面的书,里面提到1984年9月17日,身在西安的他预测北京10月1日至10月10日的天气,结果测对了7天。而邵先生所用的就是古老相传的周易卦术。所以,诸葛亮能够提前预测天气并非不可能。 大雾之日如何利用,诸葛亮本来还未想好。因为如果一利用,就可能导致刮东风时不能尽情“故弄玄虚”,增加自己的神秘感,诸葛亮本拟弃而不用。但现在周瑜用造箭这么一逼,诸葛亮急中生智,立即想到了可以利用大雾做一做文章。 诸葛亮最是精通“光晕效应”之道,既然要利用雾天了,那么他必定会充分地开展“故弄玄虚”,以塑造自己的神鬼莫测的高大形象。 诸葛亮说:“两军即将交锋,十日恐怕太长,可能会耽误大事。” 周瑜一阵狂喜,以为诸葛亮自己往枪口上撞。但往往是这种时候,最需要做一下逆向思考。事情太顺利了,反而往往隐藏了未知的消极因素。 周瑜问:“先生认为几天可以完成?”诸葛亮知道三天之后必起大雾,就说:“只需三日即可。” 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周瑜一厢情愿地认为诸葛亮主动钻进了自己设下的光明正大杀他的圈套。 周瑜当即和诸葛亮定下了军令状。诸葛亮辞别而去。 如果你是周瑜,此刻你会怎么想?诸葛亮必然是强撑面子,然后寻机逃跑。如果是这样,周瑜倒也不是非杀他不可。因为第一,诸葛亮主动认栽,丢了面子。周瑜的面子就找回来了。第二,诸葛亮跑了,抗曹的胜利果实也就没资格分享了。东吴可以独家享用。这正是周瑜想要看到的局面。 如果周瑜不是这样的想法,诸葛亮就死定了。 周瑜还是照方抓药,派鲁肃去看诸葛亮的动静。说起来,鲁肃其实成了这两人斗智的重要工具,没有鲁肃,信息根本不可能流动、变化,也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智力交锋。 鲁肃来见诸葛亮,埋怨他自寻死路。诸葛亮却说:“我明明吩咐你不要将我的话告诉周郎。但是你偏偏不听,结果惹急了他。现在故意要将我置于死地。就是你把我推进了火坑!” 临时抱佛脚是抱不到的。诸葛亮前面埋下的伏笔发挥了作用。这一番话让鲁肃内疚不已。这就像他欠诸葛亮一个恩惠没还一样,当诸葛亮向他提出要求时,鲁肃是无法拒绝的。这也是无处不在的“互惠原理”的作用。 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真是骇人听闻。我必死无疑,还望子敬救我一命。” 鲁肃说:“你已经立下了军令状,我怎么救你呢?” 诸葛亮说:“我只要你借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配三十名军士,船上用青布为幔,每船还要稻草束一千个。三天后,我请你到江边看箭吧。” 鲁肃的第一反应是诸葛亮虽然嘴还是硬,但总之还是要借船开溜了,之所以借二十只船,就是为了布疑兵之阵。鲁肃内心叹了口气,心想:“诸葛亮,你虽然足智多谋,但还是斗不过周瑜啊。” 诸葛亮还说:“子敬,这次你可千万别告诉周郎了。否则我的妙计就不能成功了。” 鲁肃心怀愧疚,无法拒绝诸葛亮的请求。但他还是不敢轻易答应。因为事关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如果他乘了鲁肃的船半路逃跑,鲁肃是吃不了兜着走的。 所以,鲁肃回来还是向周瑜如实汇报了。周瑜沉吟片刻,也判定诸葛亮别无他法,只能开溜了。至于借二十艘船,多半是要设疑兵之计。诸葛亮开溜正是周瑜乐见的结果。于是,周瑜同意鲁肃借船给他,希望诸葛亮就此消失,永不再见。 诸葛亮有了船,内心安稳,接连喝了两天酒,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他叫上鲁肃一起上路。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叫上鲁肃呢?鲁肃是必须带上的,这是一件镇船之宝。原因在于,这二十艘船都是鲁肃的部下,当主将鲁肃在场时,必然是同进同退,绝不会不听号令的。否则,等到曹军箭如雨下之际,不明就里的军士必然掉转船头回撤。诸葛亮就是有通天的本领也指挥不得。 但鲁肃早已判定诸葛亮是要溜回家去了,怎么肯陪诸葛亮或送诸葛亮回家呢?关键看诸葛亮怎么来说服。 诸葛亮对鲁肃说:“子敬,请跟我去取箭!”自信的表达方式真是一件法宝,鲁肃不但相信,而且好奇。鲁肃问:“箭在何处?”难道你家主公刘备那里箭多得不得了,你准备回家去拿? 诸葛亮说:“你不用多问,去了就知。”鲁肃误以为诸葛亮这一次大丢其脸,不肯细说,也了保全他的面子,也就不再追问。 大雾弥漫,船虽逆风而行,但也很快就来到了曹军水寨边上。诸葛亮命令船上擂鼓呐喊。鲁肃这才惊觉,诸葛亮竟是把他带到曹营跟前了。 正常人的反应必然是找死来了。就这么二十艘船,如果曹兵齐出,诸葛亮鲁肃等全部都得成为俘虏。很多人也以为,诸葛亮此刻必然是心事重重,压力很大。但其实不然,草船借箭的这一刻,几乎是诸葛亮在江东独立奋斗过程中最为放松愉悦的时刻。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人的第一需求就是自身的安全需求。当不确定的危险迫近时,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避,或阻隔危险向自己靠拢。曹操本来就是个多疑之人,对自身安全的需求更胜他人。他曾经故意在卧室里杀死侍卫,却伪装不知,还广而告之说自己善于在睡梦中杀人,以此来恐吓他人趁其睡觉时行刺。此刻,大雾中伸手不见五指,曹操摸不清东吴底细,必然以为东吴方趁着大雾发起了突袭。敌方有备而来,己方练兵不成,绝对不能随便出击迎敌。那么只剩下阻隔一法。而箭则是最好的阻隔之法。 第二,曹方蔡瑁张允已死,毛玠于禁是被迫替代的外行,从来没有过在雾中水战的经验,根本判断不出东吴方到底有多少人马前来进攻。不熟悉的事情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所以,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毛玠于禁也会先求稳自保,待了解了情况再做决定。 但曹营中弓弩手不在少数,先是三千人施射,后又增加到一万人。十万支箭其实无须多长时间就射完了。等到天色将明,曹操及毛于等人清醒过来,诸葛亮早已功德圆满,开始撤退了。 但是,一旦曹兵随后来追,诸葛亮势单力孤,是不是很容易被擒获而前功尽弃? 事实上,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如果不能实现考虑好执行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执行必然是不能成功的。当时,东南风尚未“借来”,刮得还是西北风。诸葛亮去时是逆风,而回程则是顺风。这样,草船虽因借了箭而增加了船的重量,但所谓顺风顺水,诸葛亮的撤退肯定是功成身退。 诸葛亮估摸十万支箭已经差不多,就掉转船头撤退,然后让人高呼:“多谢曹丞相赐箭!”曹操听见,方才明白,懊恼不已,再派人去追,诸葛早已飘然远走。 鲁肃担惊受怕了半天,现在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惊为神人。以前,他对诸葛亮虽然佩服,但还没有到五体投地的地步。经过这一次切身感受,亲眼看着诸葛亮在万箭齐发中谈笑自若,潇洒饮酒,顺利“借”来十万支箭而自身毫发无损,鲁肃不由对诸葛亮顶礼膜拜。 而对诸葛亮来说,借箭不过是“废物利用”(这个机会他本来是要弃之不用的)而已。借箭亦不过是他的一个手段,而他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 ×××××××× 心理学家感悟:说服高手往往善于在他人心里制造愧疚。 |
第97节_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在线阅读_陈禹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97 t:218-3060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7dde3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