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第125节

在小农经济社会里,耕种土地是政权的立国之本,也是财政大宗。不过仅靠种粮吃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许多副业产生出来的财政收入来支撑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除了种粮外,还有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桑麻,以及饲养畜类。在畜类饲养中,最重要的,是养马。
        古代的马,就相当于现在的重型机械,马不但能耕种,还能骑乘,最重要的可以组成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历史早已经证明,骑兵作战是步兵作战更先进的战争模式。不过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北方产马,而南方基本不产马。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北方政权总是能最终战胜南方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方产马区主要集中三个地区:辽东、漠南、陇西。这三个产马地区或处在曹魏控制之下,或与曹魏接壤,所以曹魏占了这个便宜,战马来源不成问题。比如曹操和袁绍决战前夕,时任司隶校尉的钟繇就从关中给前线运送了二千匹战马,曹操兴奋的差点没蹦上天去。
        袁绍之所以敢在曹操面前这么牛叉,就是仗着大队精良的北方战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袁绍的马主要是辽东马或漠南马。曹操得到了陇西马,足以和袁绍的精锐马队抗衡。曹操最终战胜袁绍,钟繇送的陇西马作出了重大贡献。
        蜀汉的情况比曹魏要差一些,但蜀汉的北方边境和传统的陇西产马区接壤,和羌氐来往密切,也能获得大批优良的陇西马。东吴比蜀汉还不如,东、南两面靠海,西、北两面濒临魏蜀,马源几乎为零。
        东马的战马一般有两种来路,一是与魏蜀作战时俘获的,一是吴蜀联盟时,蜀国赠送的。东吴和曹魏短暂的蜜月期间,曹丕也送给孙权一些战马,但数量不多。蜀汉则出手很大方,有一次就给了东吴二百匹战马。蜀汉不定期的向东吴赠送马匹,有时东吴还能放下脸面,到蜀汉求马。
        在以上两种得马方式外,孙权意外的获得第三种方式:与辽东军阀公孙渊结盟,获得辽东战马。孙权可着劲的巴结公孙渊,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马。不仅是辽东的马源,甚至是高句骊的马匹,孙权都得到过。有次高句骊送给孙权数百匹优良战马。孙权知道没有马,他就没法对付曹魏,开拓马匹来源,是孙权的重要工作。
        吴黄武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不久蜀汉派卫尉陈震来武昌,与东吴正式结成抗魏联盟。吴蜀共同宣布了分魏方案:如果吴蜀消灭魏国,魏国的幽州、青州、徐州、豫州归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属蜀。至于曹魏的司州,以函谷关为界,东属吴,西属蜀。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蜀汉分到冀州后,将吴国分到的幽州和青州在陆地上隔开,幽州成了东吴的飞地。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飞地是很难管理的,尤其幽州还隔着海。孙权当然知道这种地理概况,他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幽州?原因很简单,孙权要幽州的战马!
      
        幽州的辖境比较狭长,东部是辽东地区,西部紧靠漠南,这是两大马源基地。孙权心里明白,一旦吴蜀灭魏,随后吴蜀就将大打出手。蜀汉本来就有马,再加上得到了并州、凉州,优良战马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吴军不配备大批优良战马,根本打不过拥有精锐骑兵的蜀汉。出于这种战略考虑,孙权宁可不要与江东本土更近的兖州,也要隔海相望的幽州。 
      日期:2010-03-19 21:16:47
      
        四十六天步艰难——算一算三国的经济账
          下
        前面我们讲了,在东汉三国时代,一匹好马的市值大约是三万钱。但由于马是极珍贵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有钱都未必能买到马。当然,话说回来,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不管能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兜里装着硬通货,这才是真理。
        说到古代的钱,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孔方兄”,既外圆内方的铜钱。这种铜钱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了,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孔方兄”就成了法定货币。此后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废止。 
      
        不过秦朝时的铜钱(称为半两钱)只是古代货币中的辅币,也称为下币。上币是黄金,以溢(每溢二十两)为计量单位。但黄金一般是不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只是对外贸易和大宗结算时才用黄金,铜钱才是主要流通货币。
        铜钱是国家法定货币,铜钱的铸造权当然属国家所有,这也是国家权力威严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西汉初年,诸侯王一度拥有钱币铸造权,比如吴王刘濞就曾经“铸钱煮盐”,收其利以抗衡朝廷。西汉初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允许民间私人铸钱,最终导致货币体系的混乱,而且财富外流。
        在汉武帝之前,社会上依然流行秦朝的半两钱,只不币制上下浮动,前后不一。到了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废半两钱,改行三铢钱。元狩元年(公元前118年),刘彻又废止三铢钱的流通,取而代之的,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五铢钱。
        五铢钱的式样也是外圆内方,在铜币方孔的两边刻上五铢两个字。自此以后,五铢钱成为了主流货币,存在了七百多年,直到唐朝建立,才正式废止了五铢钱,流行通宝钱。唐朝至清朝,流行的皆是通宝钱,就是铜钱上刻四个字“XX(年号)通宝”,通宝钱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铜钱制式。
        虽然汉武帝时出现了年号,但终汉魏时代,一直延用五铢钱。中国最早出现的年号钱是五胡成汉时铸造的“汉兴钱”,南北朝也有个别皇帝铸年号钱,比如宋孝武帝刘骏、北魏孝文帝元宏。不过在唐朝之前,五铢钱始终是钱币的主流形态。
        五铢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汉朝的代称,唐人刘禹锡就将刘备建立蜀汉称为“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五铢钱在汉朝流通的三百多年间,曾经有过两次灾难,第一次是王莽罢废五铢钱,改行“大泉五十”。王莽将货币制度改的乱七八糟,官民两不便,东汉建立后,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第二次是董卓专权时期,董卓罢废五铢钱,改行小钱。这种小钱的质量极差,外形非常难看,外不圆内不方,在民间根本流不通。货币的币值下降,购买力也跟着下降,一斛谷子能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钱。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40条记录; 当前125页/共140页   

[首页]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尾页]


第125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8-570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0b284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